与鸟巢和水立方为邻,中国科技馆白绿相间的新馆造型也毫不逊色。
远远望去,科技馆新馆主体是一个巨大的单体正方形,整体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咬合,既像一把鲁班锁,也像一个巨大的魔方。新馆正面采用连续的白色波形金属板,侧面是绿色反光玻璃和不锈钢板的组合,随着季节转换和一天中日光的变换及晚间的灯光效果,呈现出明暗变幻的动态景象。一旁穹幕影厅的表层在阳光下格外亮眼。
9月16日,经过3年多建设,坐落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将掀开它的面纱,正式向广大公众开放。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介绍说,满载着回忆的科技馆老馆也将“退而不休”,交由北京市政府管理,保留原有的公共设施,继续为科普事业服务。
全方位地“把故事说好”
中国科技馆新馆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求新求异,在建筑面积、投资和展品数量上都较老馆有了巨大的跨越。中国科技馆新馆东临亚运居住区,西临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10.2万平方米,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附属设施之一,是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馆新馆建设共投资11.145亿元,其中7.9亿用于内容建设,其中不少展品是国内同类展馆尚未添置的。”徐延豪表示,“科技馆新馆的落成无疑将会对国内科技馆起到示范和领军的作用。”
中国科技馆新馆规划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公共展区,真要仔细地参观一圈下来,恐怕得要一天的时间。
据科技馆工作人员介绍,便于清洗和更换的遥控升降灯等这些不曾在老馆中出现的高科技也为新馆增添了不少光彩。
新馆在常设展览的布置上有何特色呢?
“我们采用了受到国际大型科技馆推崇的‘故事线’设计理念,不再是以一个单一的学科作为展览内容划分的标准,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故事线索作为经线,多学科综合交叉知识作为纬线,全方位地‘把故事说好’。”徐延豪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要办‘通讯的历史’这样一个展览,展品就会包括通讯发展史上的各种成果,从烽火台到手机,都要展现在观众面前。”以故事线为主轴设计展览,首要的考虑就是激发观众的兴趣。
“我们要做的是世界一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密切合作,展览设施、展品的设计、制作水平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徐延豪说,科技馆新馆在功能和信息量上都已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走进筹建中的新馆,俨然是一个“梦工厂”,已经初具雏形的各个展区把观众带入了科学的奇妙世界。生命区的“北纬30度”模拟了北纬30度沿线奇妙多元的生态环境,整个展区完工后将变成一个大沙盘,沙漠、森林、海洋、高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也都会由专业画师的巧手展现在四周的壁画上。届时,观众将会进行一场神秘的“自然之旅”。走过“北纬30度”,抬头一望,悬在天花板上的一大串不锈钢球赫然入目。高低有序、成螺旋形……没错!这就是巨型的DNA螺旋结构。
“这儿还有更有意思的,过来看看吧。”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天文区。深蓝色的墙壁上喷绘了星云、流星等,“这里以后会用高科技的灯光,射在墙壁上就能模拟出点点星光的银河了,在天花板上还会布置九大行星的模型。”运用高科技手段辅佐展览是科技馆新馆的一大特色。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灯光技术,科技馆还引进了先进的墙体喷绘技术,相较于墙体绘画立体感更强、表现力也更突出。
“达尔文的思考”、“掉下来?不掉下来?”这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的名字都是科技馆中为观众准备的互动项目。
“如果是只能看不能动,就是博物馆了,互动性是科技馆的灵魂。”徐延豪介绍说,科技馆新馆将以互动体验性的展品为主,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功能,其中儿童和青少年无疑是接待的主体和重点。
“我们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准备了不同的‘科学营养餐’。”徐延豪说,“一楼的‘科学城堡’适合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二楼及以上的展区是为已经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学生和成年人准备的。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只要观众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能全方位地了解到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在这个领域中的泰斗人物有哪些?曾经有哪些著名的定理和实验被历史铭记?哪些伟大的发明发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些问题,统统都可以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中找到答案。
“科技馆的筹备和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展品的设计和制作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们也配备了一支专门的研发队伍,确保每年不低于10%的展品更新率。”对于中国科技馆新馆,徐延豪信心满满,“我们要做的是世界一流。”
老馆完美谢幕(新闻链接)
位于北京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的中国科技馆老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综合科技馆,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
自1988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已经伴随一代代青少年走过了21年的历程。在过去的21年,科技馆老馆共计接待参观者2000多万人次,说它是我国科普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当之无愧。
在向公众开放的21年间,中国科技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科技馆不仅注重传播科学知识,更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鼓励观众亲自动手实验、动手体验来感受科学。
“北京市民对科技馆有很深的感情,毕竟科技馆已经陪伴几代青少年成长。”回忆起市民排长队领票,争相和科技馆老馆“告别”的场景,徐延豪感慨颇深。
2009年6月30日,中国科技馆老馆终于完美地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