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生的老人大概从未想过,这个地方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不再是一房一床一桌的单调摆设,取而代之的是从各处搜罗的个性玩意儿;
不再只是吃喝拉撒睡的小窝,更成为展示个性与修身养性的空间载体;
这个地方,以前由单位排号分配,现在由自己掏钱购买;
这个地方,凝聚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心血;
这个地方,它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庭装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个性化几个阶段。
在本报《我与我的生活》这个选题策划中,我们试图从装饰行业、 家居 行业、建材行业着手,探寻这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此同时,我们分别采访了60、70、80、90年代生人,他们的讲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因为,那也是我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回忆,不是为了炫耀,只是想告诉大家。
家装 美化生活!
这是一份礼物,献给你我,献给祖国。
——本报策划部
温女士60年代人
能住就行
84年我结婚的时候,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名堂的装修。把婆家的老房子隔了一小间,简单的抹了下白墙,铺了点水泥,就成了结婚用的新房。因为没有装修,所以对家具非常重视。那时候流行“36个角”,所以专门请木匠打制了几大件,双人床、衣柜、床头柜摆进了房间,才觉得真正有了自己的家。后来流行刷地漆,又把房子的地面和墙裙刷成了绿色,现在看来,虽然俗气了点,可那时觉得让家里更有了新鲜的感觉。
进入90年代,装修需求开始萌生,装修队也随之出现。那个时候,装修的最大特色就木板包出墙裙。无论是家里的门窗还是背景墙的装饰,都用上了木板,设计师采用木板组合出不同的横线和直线,成为不同的装饰面,那时候,时髦的装修要算是吊顶和铺地砖了。
赖先生70年代人
追求品质
大概在十年前,买了第一套商品房,房子不错,采光、通风等方面都满足了基本要求。明厨明卫,所有的房间都有采光,而且光线都非常不错。那时候流行欧式装修,所以在新房子里增加了罗马柱、弧线吊顶等国外常见的装修风格。除了这些,还做了一排吊柜、入墙式衣柜。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和墙面都是地砖和瓷砖,看上去很干净,也方便清洁。又添置了不少家具和家电,搬进新家后全家人都很高兴。
2000年后,专业的装饰公司相继出现并成熟,推出各种适合人们装饰的服务,从单一的小型装饰公司到代购主材和 家居 产品,直至现在连家具都包含在内的整体 家装 模式。
沈小姐80年代人
风格个性
去年男朋友买了房子后,我也一直在考虑装修的事儿,其实我自己喜欢的是简单大方的装修风格。不用太华丽太奢侈,简洁而舒适的房子,就很不错。地板当然要实木地板的,能用木质的家具也成套的购进。墙面光滑处理就可以了,但是卧室的墙面要买墙纸打扮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等。窗子不要什么防盗窗、防盗网,视野好的有机玻璃套装才是我的最爱。家电和 家居 不用太奢华,简单够用而且看上去很有味道很可爱的就好,当然这些都要花心思去淘的。总之在简单的大结构之下自己再精心的布置,就可以实现自己喜欢的风格了。
随着90后逐渐步入社会,新新的90后们对于家也有了不一样的概念,不再是大同小异的家具摆放,他们更看重的是体现个性的装修结果。
林同学90年代人
心灵空间
其实我自己很喜欢温馨且有田园气息的 家装 风格,走进家门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有基调以暖色调为主,最好是全部都是木质的,但是一定要环保材料的。每个房间都要装很多彩灯,很有味道但是也不要太张扬的那种。不同房间要有不同色调的墙面,让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个性”。家电要用节能的、家具要简洁大方的、其他的小部分就用能表现自己的个性装饰来填充。
随着时代和潮流的变化,人们的 家装 观念也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 家居 环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方空间,更重要的是心灵得到真正舒缓和释放的平台。
■文/本报记者熊九山见习记者罗丽红、丁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