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菜市场去买菜,那个卖豆腐的见我是个老买豆腐的,就笑着冲我说:“怎么,不买块豆腐吗?”我说现在天气热,都下午了,你这豆腐没有坏吧?她说:“你放心,我这豆腐是养在清水里的,不会坏的。”果然,她的豆腐都放在一盆清水里。她还拿起一块放到我鼻子前,“你闻闻,要是变了一点点味儿,我就不卖给你。”我闻了闻,真的没有一点点异味,便掏钱买了一块。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她的这个“养”字。把豆腐放在清水里“养”,当然不是为了把豆腐养大。但在这个卖豆腐的人看来,在这样的高温天气里,如何能让豆腐保持住原有的口味,不在外来的细菌的感染下变坏,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卖豆腐的把豆腐放在清水里养着,是让清凉的水把空气中的细菌隔开,也是让清凉的水维持住豆腐原有口味。应该说,她这样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觉得,这件事真正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卖豆腐的给我们平常说的“养”字,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养,不仅仅是提供某种条件使我们养的东西不断长大,而且也是创造某种条件不使我们养的东西变坏。
我立刻想到了养孩子。有些人养孩子,只想把孩子养大就尽责任了。在这个养的过程中,孩子是不是容易感染到某种不利于保持美好品性的东西,他是不管的。但另有些人养孩子,却非常注意为孩子准备“一盆”可以保持和培育出孩子的美好品性的“清水”。
这样一盆“清水”,我想至少要由这样一些要素来构成:父母在为人处世上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与父母来往的朋友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家里拥有足够多和足够优秀的藏书以及特别有益身心健康的报刊、家庭气氛平等而和谐、家里不存在非法的经济收入、所有家庭成员都能自觉接受各种规则的约束。一个家庭里能有这样一盆“清水”,或者说能让孩子成长在这样一盆“清水”里,变坏的可能性就很小。
一个人要养好自己的“精神”、养好自己的“品德”,养好自己的“气韵”,也需要为自己准备或者创造一盆不使自己变坏变质的“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