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陶瓷企业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传出。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呢?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避亏趋盈",纷纷往这个行业里投资上项目,时间一长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资金无法回笼,循环困难,企业走入死胡同。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发生过度竞争。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不洗泥的萝卜也能卖得快卖得好,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等自主创新能力,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从而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也被淘汰。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带给行业阵阵剧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个人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两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