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天地焕新颜。
巨变无声,但60年来蜀乡农家的点滴变化,无不铭刻着共和国成长的印记:农民的荷包越来越鼓,房子越住越好,家用电器不断翻新;农户新买了小轿车,驰骋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华灯初上,村民们在乡村广场跳起欢快的坝坝舞……
听农家故事,看农家变迁,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之际,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讲不完的农家新事”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让你我共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品味泥土的芳香,聆听祖国母亲永远青春的心跳。
讲述者:许明周,41岁,南江县南江镇黄金村村民
记录人:李春芳 特约记者 肖定怀
9月2日,南江县南江镇黄金村村民、41岁的许明周在忙完了一天的农事后,像往常一样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里电脑旁,通过在线视频看起了故事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老百姓是一天天富起来。就拿我家的电器来说吧,从30年前的一台收音机到后来的彩电,再到现在的电脑,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78年:
省吃俭用半年,买个收音机
许明周告诉记者,他家的第一件正规家电是一台凯歌牌收音机。这个如今已被很多人淘汰在记忆里的小物件,在30年前却是难得的稀罕物。老许回忆说,1978年冬天,他去乡上供销社,看到柜台里摆着一个会说话的“黑壳子”。供销员说那是收音机。许明周看了又看,从那天起有了买收音机的打算。
为了买收音机,红苕、酸菜汤成了家里经久不变的伙食。省吃俭用半年后,揣着卖大米换来的35元钱,他和家人兴冲冲地到了供销社,谁知一台收音机却要40多元。“等了大半年,总不能白等啊!”于是,家里人咬咬牙,又向亲戚朋友借了5元钱。钱是凑齐了,可收音机还是没到家。“那会儿买啥都得凭票。”家里又到处托关系,才终于把收音机抱了回来。
许家买了收音机的事,一时间成了村里的大新闻。乡亲们一有空就跑到他家听广播。
1995年:
三个月积蓄,换了台彩电
1995年,许明周在南江县城郊找了个对象。女方开出一个条件:要台彩色电视机。
已富起来的许明周揣上家里的存折直奔县城。“店里的电视机好多啊,熊猫、长虹、康佳、黄河,还有TCL呢。”一问价格,许明周乐了,“1200元,也就是家里两三个月的收入嘛。”
许明周迅速搬回了一台21英寸的长虹牌彩电。“未婚妻看到彩电满意得很。结婚那天,亲戚朋友围着电视看了一整天。”这台彩电,让许明周的婚礼风光了不少。更让许明周满意的是,因为买的是遥控天线,只要把天线安置在院子里,站在屋里就可以自动选台,再也不用屋里屋外地喊话调台了。
2006年,村里安了有线电视,许家的彩电也由21英寸换成了30英寸的家庭影院。爱吼两嗓子的许明周,不时地在家里整盘卡拉0K。
2009年:
4000元轻松出手,电脑搬回家
今年,在村里开办了美国七彩山鸡养殖场和农家乐的许明周又寻思着买台电脑,左挑右选后把一台4000多元的台式电脑搬进了家,并接通了宽带。
如今一闲下来,许明周就学着摆弄电脑。不到3个月,他就学会了上网、发信息。“这电脑就是方便,鼠标一点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以前养殖山鸡,总操心养出来没人要。现在我只要发个信息,就有人打电话上门。”为方便和顾客交流,老许还在电脑上安了摄像头和话筒,与顾客进行在线视频交流。
“除了家电,我家其它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屋里屋外,电灯电话,我这也叫全面实现电器化了。”爱看小品的他,学着赵本山的样子开起了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