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除了工作、学习、吃喝拉撒睡以外,在精神上总还是需要点什么,那就是文化娱乐活动,我们通常也叫它为“精神食粮”。娱乐与家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上世纪50年代,岛城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贫乏,影剧院廖若晨星。且经常因无演出节目,而关门停业。人们闲来无事之时,只能到大街上去看耍猴的、看民间艺人“王傻子”变戏法、看“卖大力丸”的人耍把戏,或去书场听书、街头书摊看“小人书”什么的,以化解精神饥渴。很少能看场电影,有次青岛染料厂工会,组织工人和家属看“桥”这部哑巴片子,还专门安排了好几辆卡车从四方将人拉到“街里”的“青岛电影院”门前,那次我是跟着一起去看了这场电影,看那场电影还常因烧灼了片子而中间断场。
那时候普通平民百姓家连台最普通三灯再生式收音机也没有,有的年轻人去买来一付耳机和矿石,安装一只矿石收音机,听听广播电台音乐,也能算得上是一种高级享受。我也学着安装了一台,家里弟、妹也会经常偷着跑进我的屋里饱耳福。
逢年过节,工厂企业用红纸,扎糊几只五角星灯笼,里边安上个电灯泡,有的单位则在灯笼里,点支蜡烛或油灯,人们也能欣赏一阵子。我曾亲眼看到我家附近一个工厂大门口,挂的红灯笼因为风大,而被蜡烛引着了火后灯笼被烧毁。
60年代,青岛市总工会、市文化部门在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水清沟等地都建立了各区的工人俱乐部、加盖剧场,一些有实力的工厂企业也盖起了自己的俱乐部,并由工会组织成立起业余剧团,带领工人自排自演一些文艺节目,活跃职工的文娱生活。各区工会及文化馆组建了16毫米、35毫米电影放映队,深入到各基层工厂流动放映,人们那时都能看上一些国产或外国的黑白片影片,活跃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我那时在四方的“大众剧场”服务,每到了放映一部新影片的时候,门口、场内都会挤满了人。
市面上开始流行起半导体收音机,走在马路上猛然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是从你身边一人的口袋里发出的广播电台声音,看到那个比烟盒稍大但不用插电线的玩意,就会感到非常惊奇。但它价格很高,年轻人每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很难买得起。我和有的青年人一样,买来晶体管,按照线路图自己动手,装一只半导体再生收音机听听新闻广播和音乐,心中觉着美不胜收。
到了节日,各工厂企业的大门,用松树枝装饰后,再安上各种彩色电灯泡。特别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的大门,用彩灯组成的“国庆”二字,能一字一字的蹦出来,吸引了大批的市民赶来观看。到了晚上,人们像赶大集一样,从四面八方的拥向“四方机厂”工厂的大门口,有的人还是从十几里外赶来看热闹的,有的从下午三、四点钟就到四机厂门口的桥头上坐等看那“彩门放光”。还有的人能一直看到下半夜方肯回家。我每年看过后,都会盼着它来年的彩灯能再换个新花样。
70年代,部分工厂企业也购置了电影放映机,每当放映一部比较好的影片时,影院内都会挤的水泄不通,混身冒汗。特别在上映像“红楼梦”“卖花姑娘”“原形毕露”……等新故事片,要想得到一张电影票十分不易。后来,黑白方格的影片,逐渐变为彩色艳丽的画面。1971年我也成为了青岛染料厂的电影放映员。
那时的青年人结婚,如能有幸买到台上海产的“大红灯”或者“大海燕”牌收音机,来装饰新房,听听广播音乐,会感到非常自豪。小屏幕黑白电视机,随后也进入了市民家庭,一部《大西洋来人》的电视剧,把人们倾倒。人们坐在家里,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文艺节目。如果嫌屏幕太小,就去买一架电视放大镜,摆在电视机前面就觉得很满足了。
到了节日,工厂企业的彩门和较高的楼房,统统用彩灯,装饰的金碧辉煌,灯光闪闪。彩门顶的高音喇叭,播放出雄壮的音乐。彩门正中上方毛泽东主席的头像,金光四射,光芒万丈。一些先进的舞台灯光技术,也都用到了彩门的装饰上了,“四方机厂”的大门依然是能吸引大批观众的地方。
80年代,一种叫“半头砖”的录放机,投放市场,马路上常能见到一些年轻人,开大音量,放着流行音乐招摇过市。电话,这个过去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的玩意,也开始步入我们普通百姓的家庭,人们大都用上了“BB机”知道了“大哥大”。岛城随时可以看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球幕电影。各种游乐场、迪斯科舞厅、交谊舞厅、卡拉ok歌厅风靡岛城。中山公园的灯会,声、光、电并茂人物、景观光怪陆离,活龙活现,人们的文娱活动丰富起来。
青年人结婚,如果能买到一台收录音加电唱的落地机,再加上一台18寸或21寸的彩色电视,这种新婚家庭就可谓非常亮堂了。
街道上各商家、厂家的彩灯广告、霓虹灯广告铺天盖地,花团锦簇,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市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能被“四方机厂”门前的彩灯所吸引,所倾倒。
节日到了,满城摆满鲜花,人们游园、唱歌、跳舞、看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活动多姿多彩。
90年代,是一个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年代,我市的电影院,大多都进行了装修,安装了先进的数码多声道技术系统。让您看一场电影犹如身临其境。我市有了自己的交响乐队,建起了先进的大型演出场地。大牌明星、演出团体也经常光顾岛城。啤酒节、艺术节、海洋节,各种演出、沙滩艺术、彩车遨游------。引人入胜。
大屏幕平板彩电、投影机、录相机、CD机、VCD机、DVD机、杜比音响、家庭影院,电冰箱、空调,台式电脑也纷纷涌进百姓家中。人们坐在家里也能欣赏到,世界最高级别乐队的演出效果。电视频道也增加到二十多个。我一家四口都有自己的传呼机,儿子、女儿用上了模拟手机。
2000年,各项文娱活动越办越好、越办越热闹,2001年7月13日北京办奥运成功,作为北京申奥伙伴城市的青岛,担起承办水上帆船比赛项目重任。在原造船厂地点兴建起了世界一流的“奥帆基地”。2008年8月9日“奥帆赛”拉开帷幕,向全世界展示了青岛的风采,开幕式上进行了文艺表演尽显海滨风情,让我们自豪。各项利民基础建设继续正在动工。数子电视正在普及,普通频道也增加到了六十多个,“精神食粮”更加充足,生活更加美好。
百姓逐步都用上了数字平板电视、摄像机、数码相机、数字手机、3G手机、电磁炉、微波炉、MP3、MP4、MP5、笔记本电脑、家用汽车。以后电视频道会增加到几百个,现在坐在家中,能浏览到世界所有正在发生的事,并能随时与世界相互勾通。
2005年9月20日上午10时一座现代化的青岛大剧院开工奠基,剧院的一处墙面覆盖有金属穿孔板,既可作为吸音板,也可以作为反射板,可以按照古典音乐和电声的不同要求调节室内的混响时间,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容纳1600人的大剧场和能容纳1200人的音乐厅是大剧院的“灵魂”,可以满足歌剧、舞剧、芭蕾、魔术等各种大型演出的需要。大剧院工程于2009年全部竣工。市民又有了一个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2009年2月21日,我市“钻石”体育馆竣工,可容纳1.25万观众的青岛国信体育馆正将承办11届全运会比赛项目。
城市在发展,科技在提高,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越来越美好。反过头来比比青岛刚解放那时的情景,真是能让人感慨万千!
作者:滕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