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美图欣赏
【慧聪五金网】物种起源
1970年至1977年,一个“五金帝国”在一个边缘山区公社完成了它的起源。一部长达30多年的财富史诗,在一幢4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拉开了它的序幕。
一个边缘的山区小镇,千年以降,素以农业为生。却因4台老式仪表车床的到来,变天了。
这个日子是在1970年9月,店口公社新一大队的一间低矮小屋里,一群农民开始从事一种叫铜螺丝的营生。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秋天擦亮的这朵火花,会成为以后扩展到全球的店口财富的源头。
1970年的中国人,均统一地生存在一片“文革”的沉闷天空下。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店口的这群农民,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撬开坚硬的计划经济缝隙,从而首次进入到一个工业的世界。
1972年的一个深夜,一台1吨重的大型车床被运到店口。因为山水阻隔,20多个农民打着火把,轮流换班,踩着泥泞的山路,把它抬进了新一小作坊。在诸多苦难的磨砺中,第一个生产五金的完整的工厂,终于在当年的店口成型。
几年之后,新一火苗,在店口的20个小村庄里被广泛种下。1973年,穿着一双草鞋的来兴余履新店口公社书记,着手在这个贫困的农业公社推行工业试验。成群结队的农民,在这个基层党委书记的巧妙政治庇护下,向着一个五金的世界急剧进发。
偷偷摸摸的半地下状态,让店口的小五金工厂在创办初期度尽劫波。忽左忽右的政治形势,上级对铜原料来路的质疑,使店口五金社队企业屡次遭遇整肃。
但顽强生存于一个动荡社会里的这些小五金工厂,开始在1978年之前得以让店口农民分享国营工厂垄断的工业蛋糕。
“心惊肉跳。”多年以后,拥有一家数十亿资产的企业的陈利祥,回忆第一次数那一刀大团结时的感受时说。1977年,这个乡村集体工厂的技术员,带了5万颗指甲大小的汽车黄油咀赴福建交货,然后拿到了足足2.5万元人民币。
简单的小五金加工业务,其巨额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计划外铜带来的差价。在店口一地流传的众多的铜故事版本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某次深夜,一群农民穿着厚棉袄,翻山越岭,把铜绑在身上运到店口。渗透着殷红血迹的铜,裸露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的双手发抖了。
五金加工技术得以在店口迅速普及,则得益于中国乡村的无私美德。当机器被运到村庄,就会有热情的乡村技术员上门免费安装,甚至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使用台虎钳和锉刀。
共同摆脱贫困命运的决心把店口农民团结在一起,而在五金加工的巨额利润前,悄悄的不安与狂喜交织在更多人的心里。如今已经无法统计,随铜而来的工业化生产,让多少店口农民有过多少不眠之夜。但无数农民的视野,因为五金而发生改变。
在1978年前,五金工业犹如那些店口山间轻盈流动的小溪流,它的泉眼不够大,支流也不多,一个石头就可以堵上它。而此时的中国,再也不会一成不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