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家居 照明全部用上LED、安装一个风力涡轮机可满足居民日常用电需求、街道上喷黑烟的老式公交车被新能源动力汽车所取代……上述一切看似十分先进的生活方式绝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低碳经济的清晰前景。
眼下,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悄打响。一直主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中山,其低碳发展模式更加引人注目:仅在11月份上旬,中山市市长李启红就接连与诺华集团全球董事会董事、省长经济顾问叶策博士进行两次会晤,问计中山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作为未来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究竟能给中山带来怎样的变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所创造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如今热力四射的低碳经济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从本期起,本报将分三篇推出系列报道,从方向、路径、机制等方面探寻中山的低碳经济发展路线。
在“低碳旋风”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如今,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正在中山加速集结:风力发电、健康医药等低碳产业以迅猛之势逐渐壮大,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共性服务平台在各大镇区不断兴起,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本快速流入中山各大低碳领域……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中山正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山模式”不断增添新的动力。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遵循低碳经济模式既是中山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抢占市场鳌头的外在契机。而在全新产业潮流的引领下,先进观念的更新与核心技术的掌握将成为中山加速进军低碳领域所绕不过去的两大门槛。
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在中山市科技局看来,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这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所走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科学发展模式一脉相传。可以说,“中山模式”的本质就是低碳经济模式。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自20世纪90代初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山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LED产业、新能源动力汽车制造、太阳能设备制造、生物质能设备制造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根据规划要求,到2012年中山全市新能源产业将实现产值400亿元,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而在2008年时中山全市工业生产总值也仅为4000多亿元。
李启红指出,中山要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这条“绿色通道”,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若从当前中山发展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必将成为中山得以率先在经济复苏中站稳脚跟的不二法宝。
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及新环保潮流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更趋多样化,各国的保护手段逐步由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措施,向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绿色壁垒等超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演变。以出口比重较大的灯饰产业为例,今年欧盟正式宣布将逐步淘汰白炽灯等高耗能照明设备,以节能灯、卤素灯泡和LED灯来代替白炽灯成为欧洲居民的主要照明灯。而外向依赖度极高的中山灯饰出口仍以普通光源为主,若不抓紧时机加速发展LED这一低碳产业,那将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中频频碰壁。
另一方面,中山产业若能在新经济潮流中抢占先机,则必能抢到更多市场蛋糕。经历此轮金融危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活力尽显。如中山的游艺游戏等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高达30%的增速,健康医药增速达50%,风电工业增速更是达到200%,3—5年内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观念与技术两大门槛需要跨越
着眼当前,低碳经济无疑已经成为中山实现新一轮腾飞的最重要因素。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低碳经济中山具有先天优势,但眼下仍有两大门槛需要跨越,一是观念,二是技术。
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赵细康指出,已经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多个奖项的中山,近年来在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同时,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成熟的“低碳控制体系”。这可以说是中山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
的确,在严控高碳产业进入方面,中山通过建立起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相结合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此外,中山还坚持项目审批与污染减排挂钩制度,对新建扩建项目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前置核准,近年拒绝了近1000亿元规模的污染项目投资。
在鼓励低碳产业发展方面,中山不仅重视低碳经济产业规划布局,还积极打造低碳经济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中山重点支持三角镇、沙溪镇、大涌镇等镇区申报创建省级环保技术创新专业镇,通过环保专业镇组建工作,建立服务中小企业为目的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解决电镀、纺织、印染等行业制约节能减排存在的技术难点。
然而,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无法掩盖当前存在的发展劣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梁士伦就指出,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是一个解决技术障碍的过程,更是一个结构性转型过程。
“在走低碳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中山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包括观念、制度、政策、管理等全方位的转型,以及新标准、技术推广、融资等相匹配的产业环境。以中山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这些方面仍相当欠缺,尤其是两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观念,二是技术。”梁士伦说。
观念的提升,指的是整个社会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新经济模式的认可。诚然,当前华帝、长青等低碳企业正在积极发挥龙头的角色,大力推进全市低碳产业的飞速发展。但整个低碳经济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的参与。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巨额研发投入,目前多数企业却舍不得投资,缺乏走低碳经济的持续动力。
技术的提升,指的是在各个低碳领域掌握最核心的技术话语权。当前中山除了在风力发电、节能减排等部分低碳领域掌握前沿技术外,诸如新能源动力汽车制造、LED新光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其他城市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