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传的沸沸扬扬的“真维斯楼”事件仍旧占据了各大媒介的头版头条的位置,为此,百度百科还将“真维斯楼”纳入了百度百科中。一起简单的事件,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经过媒体和知名人士的多次质疑问责,让真维斯这个企业名声大振,对于中国营销界来说,俨然可以成为经典的营销案例。
“真维斯楼”伤不起
笔者看到过这样一组统计,真维斯去年6月在新浪开通官方微博,在真维斯楼事件之前,近一年的时间拥有粉丝9425人,而真维斯楼事件之后,一周时间粉丝激增2000人。其发布的微博,原先每条的评论和转发人数基本不超过10人。而真维斯楼一事曝光之后,真维斯发了一条解释这个楼名的微博,评论和转发人数都超过了400人,堪称“前无古人”。而真维斯楼连续5天高居新浪微博话题排行榜前五名,也是一个“奇迹”。
在百度里搜索“真维斯楼”和“清华”这两个关键词,从5月23日至5月29日,共有5210条不重复新闻,平均每天750条左右。而在之前的一周,搜索“真维斯”这一关键词,仅有71条不重复新闻,平均每天10条左右。
更有意思的,在北京五道口附近的真维斯店面里几乎挤满了人,不时能听到有人小声地说:“看,看,这就是那个真维斯楼的牌子。”几名清华的学生更是找到真维斯专卖店,要求团购500件衣服。
对于真维斯来说,这是一起非常成功的营销策划。众所周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以捐款者人名来命名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以企业名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基本没有,而真维斯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提供作料的则是清华大学,也正是清华大学这剂猛料让真维斯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苏宁电器孙为民认为“清华教学楼命名一事引发热议,实质是如何把善事做成好事的问题。在国外尤其美国,大学和大学里的建筑物、广场、草地、桌椅有偿命名,比比皆是。之所以非议较少,是因为多用人名来命名,而不用公司名称命名。一个人花钱买名,是彰显个性;一个公司花钱买名,是做促销广告。”
对于家电企业,特别是厨卫企业来说,这种“促销广告”真是太值了,因为这正是他们梦想的一夜成名。
就中国厨卫行业来说,遇到最大的两个问题是“产品同质化”和“品牌无名化”,产品同质化是中国整个制造业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而关于品牌知名度的问题,虽然理论上说要通过多年的积累才能获得,但是走些捷径获得些关注未尝不可,“形象代言人”加“央视广告”就是被证明过的成功案例。不过业内一媒体人却对笔者说,“第一个扔鞋的是英雄,第二个跟着扔鞋的就是狗熊啦!产品同质化的今天,营销模式、品牌宣传也在同质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了悲剧,还是悲剧。”
怎样才能筑造“真维斯楼”?
企业的品牌代表着什么?
行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但是在如今的厨卫行业,你会发现产品外观差不多,内在功能差别也不大,换个明星,换个场地,或许你会发现连广告宣传都差不多,企业完全缺失了创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虽然只是一句戏言,但是已经真实的反映了整个厨卫行业的现状。
这种现状之下,造成厨电行业的格局就是第一阵营(本处指该行业主导品牌)被几个品牌把持,但是之间的差距却并不大;第二阵营(本处指该行业主流品牌)的成员想往第一阵营挤,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而之间的差距更小;第三阵营(本处指该行业主要品牌)的企业数量庞大,规模却有限,挤破头想进入第二阵营,却发现十分艰难。
对于目前处于高速发展,同时还处于洗牌边缘的厨卫企业来说,未来的发展,要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要么就沦落成被收购、被淘汰的对象。悲剧是大家都不愿看到,但是同质化严重的厨卫行业,这种悲剧将会天天上演。
笔者数月前在浙江时,业内一知名职业经理人曾问过笔者两个问题,第一、我该找谁做形象代言人?第二、有没有出彩的事件营销点子?
让笔者欣慰的是,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尝试的开始做些改变。让人遗憾的是笔者也没想出高明的点子,但是在我们的探讨中,我们形成了共识,“这个行业需要创新,行业中的企业更需要革新。”
“创新”一直被挂在嘴边,实践起来却都认为有难度,为什么?笔者认为是心态问题,为什么有难度?要么是害怕失败,要么是想急功近利,这种心态之下,企业很难做出非常出色的营销案例。尽管笔者支持一夜成名,但是笔者更想说的是,品牌形成自己的定位和优势需要时间的积累,在这种积累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大胆的创新,而创新经常躲在墨守成规的反面。
关于“真维斯楼”,笔者还想说一点,从事件发生的第一天起,真维斯就通过媒体报道告诉公众,自己捐了钱,清华答应命名。舆论迅速转向清华大学,甚至有人站出来要求清华公开所收的钱都花到了哪里。而对于真维斯为什么要求命名及捐钱明细,都已经无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