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攻防战之一
合同:低价吸引VS限定范围
如今的装饰公司数量庞大,竞争可谓激烈,标准的“买方”市场环境。按说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挑选最实惠的装修公司。其实不然,有的装饰公司摸准顾客心理,先用看似低廉的报价吸引顾客,签下合同后,施工过程中又随意加钱,当你发现时,已经深陷对方的连环机关中,欲罢不能,只能眼瞅着预算被全面突破,心疼不已。
柳女士春节期间聘请了某装饰公司为其新居装修,该公司也是柳女士千挑万选的优胜队伍,柳女士看中了该公司的实惠报价。可是刚开始装修,问题就出现了。开工一个星期后,装饰公司的施工人员在墙上画了示意图,让柳女士看合适不合适。压根不懂线路的柳女士也就稀里糊涂点了头,并在装修线路实测表上签了字。上午签字,下午装修公司的一个经理就找到她,要求加1500元钱,这位经理说,合同里预算的走线长度比实际测量长度少了一半,合同里也有按实际测量数据计算实际价格,因此必须加钱。与对方争执一番后,对方使出不加钱就撤人停工的撒手锏,眼看着自己租住的房子就要到期,柳女士无奈只得掏了钱。柳女士说,整个装修过程,出现多次以实际施工为准的加钱事件,最后的装修款,竟比合同签的多了一万多元。
消费者软肋:青岛市消费者协会装饰投诉站站长刘蜀青认为,按照惯例,装修费用的上浮是不超过5%的。但这并非硬性规定,需要消费者与装饰公司在合同中自行约定上浮的幅度。但有的装饰公司往往利用消费者不懂 家装 的弱点,用以“实际施工计算”为准的字样来为其报低价收高价埋下伏笔。具体做法就是少报预算吸引顾客,开工后的“实际费用”随装修工程的开展而越来越多。
对策:利用合同“釜底抽薪”
问题找出来了,那就对症下药。既然装饰公司利用合同找到加钱的空子,那么,我们也应该利用合同,断了装饰公司的念想,把总价款的浮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此这般,装修公司再想“从实际出发”,随意加钱也就无利可图了。
装修攻防战之二
买料:联合坑骗VS了解行情
材料款是装修总价中的大头,而且很多材料的市场报价存在相当多的水分。这时,如果您把采购权全部交给装饰公司,那么,一些不道德的装饰公司完全可能拿着您的银子,去买“高价材料”,然后与材料商平分利润。
市民高先生家里装修时,和施工队长一同去市场选材料。这个队长很卖力地砍价,这种积极的表现让高先生很满意,便把装修的事宜放心地交给了他。装完房子,他的一位同事来家里做客,谈到装修价格时,对方对他家的装修支出很惊讶,拿过买材料的明细一看,他家的很多材料都高出了市场价格一大截。朋友告诉他,施工队长通常都非常了解市场行情,他很可能与材料商熟悉,双方演戏给高先生看,其实砍了几砍的价格,还是比市场价要高。半信半疑的高先生抽空到装饰材料市场转了一圈,自己打听价格,果然没有施工队长陪同,材料商的报价实在了许多。
消费者软肋:松泽装饰公司总经理于春丽分析说,高先生之所以被人家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蒙了,关键问题还是没有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如果事先问问装修过的朋友或对市场多少考察一番,就可以当场识破施工队长的阴谋。
对策:反客为主,不当市场的陌生人nbsp; 很多消费者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装修市场的匆匆过客,用不着精通市场行情,只要到时候跟着装饰公司一起去选材料就行了。其实不然,装修材料价格其实是大有文章可做。只有凭借装修前先当上材料专家的反客为主精神,对什么材料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装修攻防战之三
测量:短尺少寸VS把关卷尺
你严把了合同关,断绝了某些装饰公司随意加价的可能性,迫使他们把价格落实,但一些装饰公司还会从测量入手,利用它来收复在合同中丢掉的“失地”。
市民孙先生前年装修时,找到一个施工队来承包自家的“整容大计”。从一些装修过的朋友那里学了经验,孙先生谈价时把单价定得很死,施工队长一肚子不愿意,但也不想失去这个活,签合同前,他根据施工图纸,把一些尺寸量了个遍,又落实到合同里,并保证装修款不会比合同浮动太多。活干得也还顺利,不到一个月就收了工,孙先生也很满意。
过了几天,一个搞装饰的朋友到他家做客,总觉得他家的装修总价有问题,看了合同,又实际考察了地貌,这个朋友说,尺寸不对,孙先生拿自家卷尺一量,果不其然,各种装修耗材的实际尺寸比合同尺寸愣是少了两成。
这个手脚是如何做的呢?孙先生纳闷,因为施工队长在测量时他也在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对的啊。朋友告诉他,对方的卷尺有问题,一米长的尺子,顶多有90厘米,施工队长通过这种手脚,把利润“补”了回来。
消费者软肋:青岛启飞装饰公司负责人战女士认为,孙先生中招在于经验不足和警惕性不高。只顾得为自己咬住价格高兴,却忘了防对方的新招,最后让人家“暗渡陈仓”了。
对策:事无巨细,关门捉贼
其实对付诸如卷尺类的小贩行径,也用不着什么专业技巧,只要你提起精神,处处设防,这些小伎俩也就找不到空子,而您的“事无巨细”,恰恰能起到“关门捉贼”的效果。
装修攻防战之四
用料:偷梁换柱VS突然检查
在装修战场上,客户远比不上身经百战的装饰公司经验丰富。于是,一些装饰公司就利用客户对装修的懵懂,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市民林女士装修时特别要求装饰公司使用环保材料,为了尽量保证材料质量,她还应装饰公司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了装修预算。为了确保装饰公司不做手脚,她还特意跟装饰公司去看货,并亲眼看到地板运到施工现场。但装修队工作完毕,撤出现场后,林女士发现家里的异味久散不去。为了家人健康,她这套房子推迟了3个月才入住。
林女士觉得奇怪,为什么她在材料商处看到的地板没有异味,回到家里就有味了?她找到地板商问罪,地板商很冤枉地告诉林女士,她买走的地板,当天晚上就被退了回来。对方还把自己仓库里的地板和林女士带来的样板做了比较,林女士发现,这两种地板只是表面花色一样,里面的材质却绝然不同。
这个地板商告诉林女士,她家铺的地板只要用一半的价钱就可以买到仿冒品,只是在表面贴了一层同类的木板皮。看来,林女士是遭遇到偷梁换柱的损招了。 消费者软肋: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又对施工队的工作缺乏专业性监督,如此这般,怎能不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对策:打草惊蛇
刘蜀青站长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她的一位不懂行的朋友家里装修,也是担心施工队偷工减料,便委托投诉站的一位工程师进行抽查式监督。果然,在工程师第一次突然袭击中,就发现对方在卫生间使用廉价的劣质陶砖,而没有使用防水性更好的瓷砖。被抓了现行的施工队赶紧承认错误,更换了材料,并且从此再也不敢造次。
刘站长认为,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消费者,要间接告诉装修队,我不是傻子,如此这般,对方也就不敢再玩什么偷梁换柱的把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