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和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改革开放30年居民老物件展昨开幕
展览室里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
小孩子看着以前的打字机感到很新奇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在开幕式上讲话
市民拿出收藏的票据给记者看
老式录音机
铁皮铅笔盒
袜底板
看老物件 赞新生活
本报“晒晒我家老物件”巡展昨开幕,2000多市民“睹物思昔”
看老物件 赞新生活
本报“晒晒我家老物件”巡展昨开幕,2000多市民“睹物思昔”
昨天上午9:30,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 本报联合主办的“晒晒我家老物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社区居民收藏展巡展第一站在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博物馆掀起盖头!本报从征集来的上千件老物件中精选了300多件展出,老物件身上浓缩的时代气息引起强烈共鸣,短短两个小时,就吸引了两千余位市民争相赶来“睹物思昔”。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在宁高校大学生的 关注,南大历史系、东大建筑系都特别组团前来观看……
在巡展开幕式上,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盛赞“晒晒我 家老物件”巡展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通过实物感受这30年来不平凡的历史,感受伟大祖国走过的30年历程,并和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这非常有意义。鼓楼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苏郑则对首站展览能在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博物馆举办感到非常高兴,“石头城社区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印记,不仅能勾起对往昔的美 好回忆,也能激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石头城社区居民林迎春为本次展览提供了腌菜坛子和铜脚炉,她代表居民发言说,改革开放30年来,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而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会在回忆中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本报总编辑刘守华代表扬子晚报全体人员感谢市民朋友们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热情参与,他表 示,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创刊于1986年元旦的《扬子晚报》,是一张诞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报纸,20多年来,《扬子晚报》一直把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爱的优秀报纸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读者朋友的需求来调整新闻服务理念。今天的社区居民收藏展,正是一次这样的尝 试。对手年长者来说,这些老物件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触摸昨天、体验父母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的好机会。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一起分享30年沧桑巨变带来的感慨与喜悦,更期待着读者和我们携手相伴,走向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
“晒晒我家老物件”巡展本周末仍将继续,读者可以登录本报网站观看昨日巡展视频(www.yangtse.com),另外,未来一个多月,每个双休日我们都将选择一个社区做巡展,欢迎读者朋友前往参观。
巡展直击
【镜头一】“看看老爸当年用的铁皮铅笔盒”
“看,那个小汽车就是爸爸小时候玩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中年男子正指着展台上的一辆玩具小汽车,给身边的双胞胎儿子当起了“讲解员”,“喏,还 有这个煤油灯,以前停电或者去摸鱼抓螃蟹,爸爸都是提着它的。”今年9岁的郭佳瑞和王嘉晨看着这些自己从没见过的东西,眼里写满了大大的好奇。摸着已经上锈的老式铁皮铅笔盒,两个小家伙来了兴趣,还不忘跟自己现在用的铅笔盒比较一下,连声感叹:“以前生活好苦哦,这个铅笔盒这么小,根本装不了几支笔啊!”
孩子在这些陌生物件里寻找初次相遇的乐趣,而身为爸爸,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郭民宪也对于能有机会看到过去自己用过的老物件很是开心,“简直像是久违的 老朋友,手风琴啊,海鸥照相机啊,都让我重温了一遍我的童年。”一说起过去,郭民宪就滔滔不绝,一边还用手上的DV记录下每一个勾起回忆的老物件。此时,身边的妻子正在为两个顽皮的儿子擦拭满头大汗,并不忘进行现场督导教育:“你看看你们现在的玩具还有铅笔盒,生活多幸福,要懂得知足感恩知不知道?”
【镜头二】
小朋友拿起转盘电话机现场相互喊“喂”
“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这个是我们以前看的电视。”现场有很多爸爸妈妈带着孩子过来参观,孩子们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兴奋得不得了,一 会摸摸这个,一会敲敲那个,小嘴也不闲着,不停地问东问西。谈书岩和成奕璋两位小朋友更是有趣,一手抓了一个拨号盘电话,煞有介事地用手指转了几圈,过了一会,两人便开始面对面对着电话喊,“喂,你好,我是谈书岩,我找成奕璋。”“喂,我就是成奕璋啊!”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两人天真可爱的动作表情 把现场的大人们都逗乐了。
【镜头三】
看到绞肉机 想起当年恋爱包饺子
39岁的郭玲女士是从事金融 保险行业的,昨儿一早她就拉着老公从河西开车赶来石头城社区看展览。“哎呀,当初我和我先生,我们谈恋爱那会,他到我家去,我妈就是用那个绞肉机绞肉给他包饺子吃的”。如今结婚已经13年了,挽着先生的手仍像当初恋爱时一般浓情蜜意,看到展台上的老式绞肉机,郭女士显得非常激动,想起了从前许多事。“这里 好多东西我都见过的,有些家里还有呢,像打字机、烫婆子啦,看着真亲切。”
郭女士对本报这次活动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倒带”机会,“只有把时间倒回30年前,看看那时候是什么样的,才会更加惊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
【镜头四】
南京主妇过去必备“补袜板”
家住南湖西村的包照祥先生饶有兴趣地拿起一个“鞋板”样的东西想考考记者:“姑娘,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听说是用来补袜子的。”因为事先采访过,记者洋洋得意地回答。“你知道南京人叫它什么吗?”这下可把记者问住了。
“呵呵,答不上来肯定不是南京人。”热心的包先生开始向记者解说起来:“这个南京人叫袜底板,是过去每个家庭主妇的必备品。袜子破了,就把它撑在袜底板 上,再用针线把洞补起来。如果没有袜底板,就容易补得皱皱巴巴的,不好看。”包先生又说:“过去南京人形容袜子破了,前面破的洞比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