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环保压力的增大,新的能耗标准的实行,2013年陶瓷行业的发展同样牵动着人心,面临全球化的竞争,业内人士表示压力很大,但在新的竞争形式下,陶瓷行业要以不变应万变来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开源节流抵御成本上涨
“开源”方面必须是在市场外面寻找利润增长点,寻找产品的消费附加值是第一。要达到附加值的提高必须是创新,通过技术上的创新,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等等来获得更高的收益。“节流”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组织生产管理等等方面的改革,比如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另外是使用天然气,使得成本相应有所降低。
陶瓷行业“浴火重生”微增长时代或到来
从国际化走向全球整合
陶瓷行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国内企业,也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发达国家。在企业全球化过程中,专家指出,中国陶瓷企业必须从国际化走向全球整合。这其中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国际化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跨国企业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全球整合阶段,所谓国际化阶段,企业在国内,产品在国际上销售,这是企业全球化最低级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跨国阶段,即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独立的法人和独立的分支机构,产品也在国外卖;第三个阶段是在全球整合阶段,即企业在全球不同的国家有独立运作的法人机构,同时这些独立的法人机构公司之间配置是优化的,是适宜的,是优化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只进入了全球化的最低阶段,陶瓷行业只有走向全球整合才能保证其长久的生命力。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在国内局势很严峻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呼吁创新,但陶瓷行业如何创新?怎么创新?专家指出:“关键要解决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专家指出,很多人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主要是靠技术,但实际上技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要做全面的市场营销。
专家认为,全面的市场营销以及树立品牌是快速提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主要途径。
陶业步入“微增长”时代?
何为陶瓷“微增长”
按照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陶瓷砖产量为89.9亿平方米,增长率为3.35%,结束了十年来两位数的增长时代,增速大幅度回落至个位数。报告同时称,广东、山东、四川等主产区陶瓷砖产量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不过可喜的是一些新兴产区如湖南、陕西、广西等地建陶产量增长超过30%,弥补了整体的下滑。
建陶业3.35%的增长,意味着正式迈入了“微增长”的时代。何为“微增长”?经济学界一般称低于5%的增长为微增长,5%~10%的增长为低增长。最近“微增长”这个词频频被用于汽车市场,由于2012年汽车总体产量及销售同比仅增长4.63%和4.33%,经济学家及媒体认为汽车市场经历过去十年双位数的增长后,正式进入微增长时代。套用汽车市场的“微增长”说法,2012年度的中国建陶界的确也有与其相类似的特点,从以往的双位数增长下滑到低于5%的微增长范畴。经历去年建陶业的低迷,大家对于低于5%的微增长早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是否意味着建陶业从此正式进入微增长时代,很多企业及从业人员仍是心里没底。毕竟,过去十年生猛的增长数据还历历在目,既然经济学家表示看淡汽车市场,认为以后将进入微增长,那中国的建陶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也有相类似的情况,不妨看一下支撑建陶业“微增长”的大背景。
微增长出现的背景
20年间建陶平均增长率为15.2%
中国建陶业自1983年广东石湾利华陶瓷厂全线引进意大利彩釉陶瓷生产线后,正式进入高速的工业生产阶段,经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国外设备、工艺的消化吸收,90年代正式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据有资料的显示,1993年,全国建陶业产能为5.3亿平方米,若以此为标准,并结合2012年产能89.9亿平方米的数据列数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得出2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比较最近几年中国建陶业的增长率,2008年为14.87%、2009年为11.68%、2010年为17.87%、2011年为14.86%、2012年为3.35%,“15.2%”的平均数字反映了20年间中国建陶业由开始的高速到最后几年的平缓发展过程,与中国建陶业的发展脉络相吻合。不可忽视的是,2012年的增长率骤然降为3.35%,这意味着拐点已经出现。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建陶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况且中国建陶业早已产能严重过剩。
从官方协会公布的2012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上一年度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出现较大幅度攀升,建筑陶瓷亏损企业数量增加15.15%,亏损额增长77.32%。一方面由于建筑陶瓷企业前几年总体效益较好,亏损额基数较低,另一方面是产能过剩的最终爆发波及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导致亏损额大幅度提高。
人均瓷砖消费量居高不下
2012年建筑陶瓷出口量为10.86亿平方米,仅占全部产量的12.1%,绝大部分为国内销售。若与意大利、西班牙这两个陶瓷强国相比,它们的出口比例分别为74.5%、67.1%(2011年数据),差距还是很大。若将目前世界陶瓷生产排名前六的国家中国、巴西、印度、伊朗、意大利、西班牙进行对比,笔者在不计算进口部分的前提下,减去出口的产量,国内人均消费的瓷砖分别为5.6平方米、3.93平方米、0.50平方米、5.69平方米、1.69平方米、3.19平方米,而美国、日本、德国、台湾等几个发达国家及地区分别为0.17平方米、0.18平方米、0.34平方米、1.47平方米。从上面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瓷砖消费量相对较高,虽然这也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大搞全国基础建设有关。不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红利,沿海及一、二线城市基本已经完成城市的旧城改造,新增的基础建设不多。城镇化工程的推进所消化的瓷砖产能也有限,从而导致产能过剩。
参考邻近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渐将陶瓷生产线往外转移,留在国内的都是低污染、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日本的建陶产能基本维持在一个基数内,变化不大。同样,与大陆隔岸相望的台湾,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有50~60家台湾企业抱团到大陆设厂,将当时先进的生产线扎根大陆,直接导致台湾本土建陶发展的急剧下滑,目前台湾本土建陶卫浴生产线留守的不多,不再可能出现亮眼的增长。一般而言,除了意大利、西班牙两个陶瓷传统强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都是有所顾忌及限制,像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或者是建陶业一直不发达,或者是早期伴随国家工业化发展、旧城改造进程,曾经辉煌一时,待国家发展稳定后,有鉴于陶瓷属于资源消耗型及高污染产业,逐步限制发展。中国经历了一波高速发展后,逐渐进入稳定平缓的发展期,随着“十二五”规划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蓝图,对于环境不友好型的行业将逐渐加以限制,陶瓷行业由于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以后必然会面临更严厉的监控。减产、限量都是未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