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高级工程师、教授、四川省咨询协会核定"建筑智能化专业教授级注册咨询师",四川省人民政府“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1957年至1966年 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自动化控制及电子学研究生。退休前工作单位: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所。社会兼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建筑智能化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资深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楼宇自动化专委会委员、建设部智能建筑推广中心专家组成员、四川省自动化学会自控专委会顾问。
1957年-1966年 西安交大工业自动化控制及电子学研究生,在此期间,做过过建筑结构设计,电梯、龙门刨床,大型立式车床自控系统分析设计;工业仪表变送器,动圈指示调节仪表研制与生产。
1967年-1973年 在原重庆自动化仪表所参加制定原机械部"自动化仪表发展规划"、"动圈仪表国家标准"。担任过动圈仪表全国统一设计组组长,动圈仪表系列品种开发与布点生产,TA系统系列的开发与定型。
1974年-1980年 在四川维尼纶厂,担任过外事联络室技术组长、厂长技术秘书,仪表车间技术组长。负责过法、英、德、日引进设备(电气、仪表、电信)的商检、自动化系统设计的谈判与设计会审以及设备(电、仪、电信)的安装、调试、投运等。主持对工厂中的外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以及工程进度、质量的管理。多次解决外国专家长期未解决的问题。主持开发的现场测量仪表获1978年重庆科学大会奖。
1981年-1997年 中科院成都计算所,退休。这期间主持开发了微机的自动检测系统、MIS系统、微机LAN和WAN的应用、软件、以及综合布线工程等工程应用开发项目多项。
1983年-1985年 在美国依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进修,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自动故障诊断。进修了"现代控制理论、运筹学、工厂自动化、软件工程、行为科学、人机工程学"等课程。
1996年 开始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97年参与组织成立了"四川省建筑智能化"专委会,具体负责专委会日常工作,并参加一些系统集成公司的顾问咨询工作和参与大型智能化工程的实际工作。如成都市政府2号工程,成都市人民法院的智能化工程系统。
近期(97年后)主要业绩:参与咨询、评审、和建设的智能大楼、智能小区50多项。在全国性智能建筑杂志及全国性智能建筑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组织了三届四川省建筑智能化学术年会,编纂了三本论文集。是四川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的编写组织者和主要执笔者,该标准已于2000年8月1日颁布实施。在四川省建设厅的领导下,组织编写《四川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完成送审稿后订编)。参与对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评审。参与编审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从书(已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千家:国家在2007年年底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请问您怎么看待智能建筑与节能的关系?综合布线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节能?能否给布线厂商一些参考建议?
陈教授: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智能绿色建筑正成为热门话题。从2003年开始,建设部每年3月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且有文集出版,故不在此赘述。智能建筑之所谓智能,应体现出人的智能。节能、节约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造福子孙的大事,今日之建筑的智能必对此应有体现。故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狭义的“智能”而言,建筑智能化的作用体现在对节能的控制、管理方面,而综合布线能否在智能建筑中起到节能作用,本人没有研究,故不在此乱说,请原谅。
千家: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重视下,新的机房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请问陈教授是否看到这个标准的出版品,对于新的机房标准,与旧标准的最大不同点在哪里?
陈教授:关于(GB50174-2008),网上有钟景华博士----规范编制组组长的详尽解释,钟博士曾经到过四川成都贯标。我只说一点,任何实际应用,都必须结合该应用项目的实际需求来应用规范,规范只是最低标准而已。凡是工程,需要考虑的是经济性、适用性、可维护性等等。
千家:据知,现在高校开通智能建筑行业专业的学校比较少,而市场却急需这类人才,您认为将来高校设这一类的专业会不会更多?而智能建筑行业的人才需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陈教授:智能建筑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更是富于实践的专业,目前仅只限于大专的安装专业水平。我认为,首先缺乏的是这个专业的能传道、解惑的教师,故影响了当前批量培养本专业高质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
千家:目前布线行业的绝大部分厂商都提出了15年以上的产品质量保证,有一些厂商甚至提出了30年或者终生质保的承诺,对于这一现象大部分用户认为没有实际意义,您如何看待?
陈教授:15或30年质量保证是真是假?是厂方宣传?由于布线没几年就换代,确实就使这种保证显得无意义。但从当前网络通信实际应用,水平布线100M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足够宽的数据高速公路,只要用户不盲目追求先进性,则15年以至30年的保证是有必要的。
千家:这两年,各行各业的山寨现象越发突出,布线行业也没有幸免。对于布线行业的山寨现象,陈教授如何看待?您认为品牌在山寨泛滥的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品牌?
陈教授:“山寨现象”我也不太明白其意义,可能是指低质量的、小型的、非正规的生产企业。若是,品牌厂家更应该坚持自己品牌的质量,同时挖潜、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做好服务。当前21世纪是扁平化世界、网络化时代,每个行业都会遇到山寨冲击,也不足为怪。
千家:陈教授从1996年开始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咨询、评审、和建设的智能大楼、智能小区5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编纂了多本论文集;同时又是四川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的编写组织者和主要执笔者等等。请您聊聊在这些工作中那些值得回忆的精彩瞬间。
陈教授:最使我有深刻印象的事情是:在某次全国性智能化高层论坛上,强调实用的与强调先进的双方专家辩论激烈的时候,有一个名牌大学教授上台发言,首先的开场词是“通过上述辩论,我懂得了工程不是科研,科研不是工程,是工程就从工程的视角考虑问题……”全场鼓掌,这场历时多年的争论,从专家层、从理论上有了圆满的结论。但在实际上,有不少建设单位仍在追求所谓的先进,特别是我们富政府的工程至今都是以最先进为第一要义。我认为,这与“节能”----“节约资源”的中央精神不大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