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日前召开的“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专题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存在着信贷增长过快、过度竞争、擅自开办转按揭贷款、“假按揭”贷款风险显现等4大问题。
数字显示,2007年10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比年初增加1.01万亿元,占同期商业银行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28.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192亿元,同比增长35.57%。
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10月末余额达到4502.2亿元,比年初增加960亿元,同比增长34.87%。
过度竞争背后潜藏巨大风险。刘士余说,目前,房地产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仍是各银行的优质资产,商业银行间的业务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行采取变通、变相或违规做法,降低贷款标准,减少审查步骤,放松真实性审核,严重影响银行资产安全。
据介绍,2006年有关部门对16个城市的住房贷款抽样调查发现,平均22.31%的借款人办理贷款时未曾与银行直接见面。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该比例分别高达35.4%、32.83%和32.2%。
针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转按揭贷款和加按揭贷款业务的现象,刘士余表示,转按揭和加按揭贷款业务在经济上行、房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极易放大住房信贷规模,且信贷资金大多用于购买多套住房或进入资本市场,增加了银行潜在风险。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截至2007年8月末,16个城市主要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转(加)按揭贷款余额约41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
刘士余同时指出,住房贷款管理薄弱,“假按揭”贷款风险显现。少数银行的分支行对房地产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甚至为了规避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政策规定,与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共同虚构住房按揭贷款合同,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开发贷款转换为住房消费贷款,将一些销售困难的楼盘以“假按揭”方式帮助开发商套现。
中国建设银行14日发行41.6亿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此前,建行曾于2005年发行总额约30亿元的“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近日表示,在目前高价拿地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将很可能呈现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大型优质企业进入良性循环:融资渠道多元化——有能力高价拿地——土地储备增加——企业长期发展有保障,大企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当前信贷、土地的收紧会直接使房地产行业的门槛提高,造成资源向有资金实力的龙头公司集中。而灵活地使用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维系生存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