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代陶瓷业需要人才,拥有了人才,行业才能发展,企业才能进步。事实上,人类发展史上,不论什么时代,也不管什么行业,都非常需要和重视人才的。清代的龚自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人才的呼唤;三国时期曹孟德"惟才是举"是践行独到人才观的杰出案例;就是原始人那会儿,部落里能有个组织大家围猎的人,那么该部落捕获的食物肯定比那个只知道大家一起跟在猎物屁股后面拼命追的部落多。
人才都需要,选法各不同。有的凭科考,有的靠举荐,总之方法多样,但无论如何,选出真人才,才是考验是否重视人才的标准。最近几年,陶瓷行业是高度重视人才了,不过,我感觉在选人才方面却出现了偏差。
一是重视表面功夫,把选人才当成选学历。现在只要看看行业的招聘启示,无论什么职位,都把学历门槛设的特高,而且把讲学历看作了企业的档次。某企业就常常自夸,公司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占总人数的多少,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多少,把员工学历作为自傲的资本。好象有文凭就代表有能力,文凭就等于人才。其实不要说现在的学历水货太多,什么MBA、EMBA皆是拿点钱就能拿到的东西,就连拿点钱都可以去大学客座一下教授了,拿个什么文凭还难得住吗?就是学历货真价实的年代,学历也与人才划不成等号。民国时期陈寅恪、梁漱冥、鲁迅、刘半农等都没学历,沈从文不过读过三年小学,没有人否认其是人才,而且一路顺畅地进北大或西南联大当教授。如果是拿现在陶瓷行业的选人标准,这些人肯定废掉了。季羡林曾谈过,他的同辈或师辈中很多人没有学历,却是真正的大师,自己只所以去德国留学拿博士学位,因为知道自己是个凡人,非天才,所以才拿个文凭。季老的话其实是说,真正的天才和人才是不需要学历的。前不久,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就有句很到位的描述,人才不是看他有什么帽子,而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其实,中国陶瓷行业的真正进步,恰是草根和学院派共同推进的结果,时至今日,草根的力量和草根对陶瓷行业的贡献,都还明显大于学院派。一个民族和一个行业,重视教育和提高人员素质是没错的,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学历,其结果会培养了一批很会考试的人或者说会投机的人,创造能力明显很弱的人。
二是不知选什么人才。本来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组织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比如陶瓷企业,不仅就需研发、管理、战略、策划、营销、设计等各方面的人才,还需要熟练的技术师和产业工人,这些高、中、低端人才共同组建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假如一味的地求高知,就如同只知施肥不知浇水,其结果根本做不好企业。去年,某企业一个展厅完工后,需要及时清理,所以抽调公司营销部人员参与清洁。按说这么多设计师、业务员、策划人,只要合理利用,共同搭配,只要一天就完成了。结果由于这些平时专业领域自认为很牛的人,在工作协调方面,在互相配合方面明显不足,大家在展厅里很快乱成一锅粥,都不知应该从何处下手,怎么工作,此时又没有一个能组织好、安排好工作的人,于是一百多号人,这里跑,那里踮,两天下来,不仅没有清理好展厅,还把展厅弄得比以前更脏更乱了。其实,这种情况下,企业多么需要一个低端人才,不用懂电脑和网络,也不懂什么营销4P、8P、12P,却有很强的指挥才能。就如同大集体时代的生产队长,别看没上过几天学,二三百个社员被他安排的滴水不漏,井井有条。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一个团队选人才时,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搭配组合,是非常可怕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都想当将军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肯定很糟糕,而且全是将军组成的部队呢,肯定更是一支没战斗力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