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与房地产业同冷暖的 家居 连锁业,随着房地产业的下滑,结束了自身持续20年左右的“黄金时代”。一些“类金融化”经营、“国美式”扩张的 家居 连锁卖场,则在利润变薄的大背景下走上一条充满风险的路。
传说有种“无足鸟”,一生下来就必须不停飞翔,一旦停下就意味着进入死亡时间。当前国内部分大型 家居 连锁卖场的生存状况,犹如“无足鸟”。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与房地产业同冷暖的 家居 连锁业,随着房地产业的下滑,结束了自身持续20年左右的“黄金时代”。一些“类金融化”经营、“国美式”扩张的 家居 连锁卖场,则在利润变薄的大背景下走上一条充满风险的路。
上世纪80年代, 家居 卖场基本遵循一条“收租型”发展路径:租赁地皮—包装卖场—对外租赁。零售业务是 家居 连锁企业获利的实业基础。作为渠道商,它们要求供货方缴纳一定“进场费”和“促销费用”,一年到头充当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现金流二传手”角色,赚取着批零之间租金利润。
本世纪初开始,以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一批 家居 连锁卖场开始走向“国美式”的扩张之路——通过大规模圈地在各地开设连锁卖场,它们既不像百安居、丹麦jysk集团依靠大规模采购从而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也不像瑞典宜家依靠产品设计个性化提高利润空间,主要运营模式就是不断买地、拥有自有产权—自建物业、自主施工设计—招商开业、对外租赁。
这一“车间化作业模式”赚取了两道钱:一是房地产物业的不断升值;二是规模化的租赁收益。其中,土地溢价、房产增值是其最大收益。
拥有全国性销售网络的这些 家居 连锁企业,以零售为始,以资本运作为终,主动承担起放大经营实体财富效应的使命。这种“类金融化”生存方式,使得一些企业快速成为行业小巨人。其中,支撑它们生存的两大步骤至关重要:一是设计高起点。一些大型 家居 连锁卖场选择发达城市或发展中城市的新兴地区,这些区域拿地成本相对较低,可坐待地皮升值。
同时,这些 家居 业企业凭招商、纳税、社会资源等谈判筹码,从有关部门获得相关许可。二是用足“财务杠杆”,以商业地产的标准拿到当地银行抵押贷款,然后再用新获得的资金,反哺零售连锁,再获新土地、建设新卖场,循环往复。
上述经营模式既是一种利润率奇高的业务,也是一种“高杠杆化”的资本平衡术。
该模式面临三种危险:在房地产业下滑、 家居 零售业务萎缩的情况下,企业以出租换收益的现金流趋紧,自身辗转腾挪的空间受束缚;地皮价值持续上涨的前提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上行,这种过于乐观的情绪在去年的房地产业下滑时受挫,一些城市的物业出现了减值计提;杠杆化的抵押行为,容易受制国内敏感多变的信贷环境,一旦信贷收紧, 家居 连锁企业资金链就会受影响。鉴于此,只有再次拿地,通过不断扩张应对可能发生的更大风险,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把风险堆得更高。
面对部分 家居 连锁企业危险的“类金融化”生存,丹麦jysk集团中国区总经理jakobsonnenberg日前冷静表示,公司将以每月新开一家店的速度,在华开设500家店。不过,这家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开设1500家左右门店的 家居 巨头并不打算买地,而是一如既往地租赁物业,希望纯粹做好 家居 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