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上海房地产市场一扫颓势,新房成交量率先节节攀升,3月份上海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积达到151万平方米,创出一年多(16个月)以来的新高,较2月份(成交量79万平方米)几乎翻番(增幅91%)。依靠热销楼盘的开发商普遍采取的降价促销措施,中外环间几个新开楼盘甚至纷纷传出排队抢购的消息。
但另一方面,商报记者从佑威-楼市通系统查得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所有网上房地产上登记的“在售楼盘”中,成交记录为零的新房楼盘数量高达700多个,当然其中不乏大量房源稀少的尾盘,但可售房源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楼盘仍有近百个显示“零成交”。
绝对值
零成交楼盘数700多
据佑威-楼市通提供给商报记者的数据显示,在剔除动迁配套房后,今年1-3月全市共有706个新房批次(同一楼盘可能显示多期)“零成交”,其中,只有14%左右(99个批次)其可售房源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绝大部分“零成交”楼盘的可售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607个楼盘),而可售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楼盘数亦达493个左右(占比七成)。
大部分可售面积稀少的“尾盘”的销售停滞,一方面是由于可供购房者选择的房源太少;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开发商故意采取“保留”措施,实际上不出售最后数套房源,在商报记者看来,这或许都与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相关。
2007年1月,国税总局下发文件要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进行清算,并于当年2月1日起执行。通知规定,全部竣工的楼盘,若已经完成销售,则应当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而对于未完成销售的竣工楼盘,若已销售的建筑面积占整个项目可售面积的比例在85%以上,或该比例虽未超过85%,但剩余建筑面积已出租或自用也要进行清算;对于销售不利的楼盘,若其获预售许可证满三年仍未销售完毕的,税务机关可要求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
当初,重申土地增值税的“清算令”的目的是防止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以尾盘尚存为借口拖延增值税清算的严峻态势,但去年底各地方政府出台的五花八门的“救市令”中,均含有允许开发商“缓交各种税收”的条款,以至于目前会出现大量开发商拖住“尾盘”的现象。
实际值
近百可售楼盘滞销
除大量的尾盘处于人为的“冻结”状态外,商报记者注意到,有14%左右的零成交楼盘(99个)的可售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而其中可售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楼盘数仅29个。
在这些楼盘中,有一批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甚的豪宅——包括松江佘山的别墅楼盘上海晶园(二期)F区、上海紫园、青浦徐泾的湖畔佳苑三期、赵巷的青池流水云墅三期A块(3)和奉贤海湾的棕榈滩5期、浦东张江的城市经典花园三期、陆家嘴的汤臣一品等等。同时,一些市中心豪华公寓,如伦敦广场、汇峰鼎园等项目亦没有成交记录。
商报记者认为,上述楼盘滞销的原因,除少量楼盘转售为租外(在网上房地产仍显示可售),主要是因为其开发商不像一些有销售进展的楼盘那样降低售价。
事实上,在500多个销售“活跃”楼盘的庞大数量下,零成交楼盘的占比显得很小,但其滞销的主要原因,与上述滞销豪宅楼盘一样,与同地段成交活跃楼盘相比,其促销、定价(变化)迟缓落后,性价比、竞争力明显低下。当然,有些楼盘被纳入统计属于“硬伤”——一季度末开盘,尚来不及显示销售数据,就已经进入零成交的统计,比如松江的玉乐公寓四期和明中龙祥家园都是3月底开盘的新盘,虽然在1-3月没有房源成交信息,但在4月份已经售出了不少房源。
市中心有楼盘长期无成交
值得一提的是,商报记者发现,上海内环内和内中环区域,有几个楼盘长期零成交。
如杨浦东外滩板块的宝地东花园还有156套房源可售,可售住宅面积1.95万平方米,网上参考价显示为23000元/平方米,进入2009年以来,尚未出现房源成交记录。
普陀武宁的逸流公寓二期从去年5月至今,已经保持了近1年的零成交纪录。
中海万锦城新客站北广场的全新楼盘,于去年12月13日以22000元/平方米单价推出首批115套,但截至目前,中海万锦城尚无房源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