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规定了作一般照明的室内灯具光度特性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报告的内容。灯具的光源为白炽灯、卤钨灯、管形荧光灯和其他气体放电灯。并指导工业性实验室的测试设备和仪器的选择、试验操作、光度性能数据处理和表述。
1 定义
下面这些定义只是本标准涉及的重要的定义,必须加以着重说明。
1.1 灯具效率
在标准条件(参见3.1条)下测得的灯具光通量与此条件下测得的裸光源(灯具内所包含的光源)的光通量之和的比值。
1.2 光度的直接测量法
在该方法中均用光通量(以lm为单位)和光强(以cd为单位)为已知的标准灯泡来直接或间接校正被测光源和测试用光度计。
1.3 光度的相对测量法
测试用光源的光通量是通过用光度计的任意比例单位的读数折算的光强测量来获得的。然后,灯具的光强测量在相同的任意比例单位的读数下进行。
1.4 光源为每 1000 lm光通量(简称每1000 lm)的光度测量
灯具的光率测试值折算到灯具内所有光源处于标准条件下的总光通量为1000lm的情况。
1.5 测试用半平面
通过灯具有效光中心,以垂直轴为边界的任意的半个垂直平面。
1.6 测试距离
当分布光度计使用反射镜时,从分布光度计的光中心到光度接收器光电池表面间距离,则为分布光度计光中心到反射镜再到光电池表面的距离。
2 测试精度和误差
2.1 误差来源
使精度下降的误差可分为二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1.1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由所选用的测试方法、测试设备产生的。如:电压测量、温度测量、光电池的非线性、杂散光、灯具的光谱选择性、反射镜镀银层的不均匀产生的反射率变化、光源的偏振性、测试用光源的荧光粉涂层不均匀、测试距离太短等。
2.1.2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除测试设备以外的各项测试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如光源不稳定、温度变化、由空调机等引起的气流、由光源或灯具移动产生的气流、光电池的疲劳、电源电压和频率的变化、尘埃使反射镜反射率发生变化等。随机误差会影响测试的重复性,可以通过用同一只灯具的重复测试来测定,应保证每个读数在±2%的范围内具有可重复性。
2.2 光度测试的精度
光度测试的精度取决于所用的测试设备和所选择的测试方法。因此在选择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时,有必要考虑测试结果达到的精度。
本标准对测试仪器、实验室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的控制要求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附录A(参考件)列出了光学性能测试的仪器和方法的选用。
3 测试仪器和实验室条件
3.1 标准测试条件
3.1.1 环境温度:25±2℃。
3.1.2气流:光源和灯具附近的空气应静止。
3.1.3 安装方式:悬挂式。
3.1.4 方向性:裸光源测试,应将光源以指定的实际工作位置安装;灯具测试,应将灯具按指定的实际工作位置悬挂。
3.2 实际测试条件
裸光源和灯具的光度测试,虽然不可能在绝对的标准条件下进行,但应尽可能在理想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3.2.1 环境温度条件
3.2.1.1 若光度测试能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则可视之为标准环境温度25℃,无需修正。若超出下面所述的范围,就应按5.6条的方法确定修正系数来修正测试的读数。
a. 裸光源或灯具整个测试过程中,平均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应为:25±2℃;
b. 裸光源测试时的平均环境温度与灯具测试时的平均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异不得超过2℃。
3.2.1.2 平均环境温度依以下方法确定:
a.若光源或灯具在空间处于固定的水平位置,将二个温度计置于离光源或灯具边缘沿径向各0.5m处,分别得到温度t1和t1′两个值:
b.若光源或灯具安装在正常工作位置上,但有一个上翘的仰角,将二个温度计分别置于光源或灯具口面顶部横切线上离边缘沿径向0.5m处,得到温度t1和t1′两个值。同样将二个温度计分别置于光源或灯具口面底部横切线上离边缘沿径向0.5m处,得到温度t2和t2′两个值;
c. 若光源或灯具在测试时绕有效光中心旋转,将二个温度计置于光源或灯具的边缘沿径向0.5m处,在垂直方向上得到温度t1和t2两个值。
注:温度测量时,温度计应避免光线的直接照射。
3.2.2 气流条件
3.2.2.1 测试中,裸光源或灯具周围的气流会降低光源的工作温度,这样会改变光源的发光效率。这种气流可能是由于排风管空调机或灯具在光度计上移动所致。因此规定测试应保证能在理想的实验条件下进行。
按3.2.2.2和3.2.2.3测量的读数之间的差异不大于2%,可认为达到理想的实验条件。
3.2.2.2 光源或灯具在光度计上移动引起的相对气流的测量。
在某个特定方向(通常取垂直的灯下点),同一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两次光强测定。
a.裸光源稳定之后(见5.2条)进行测量;
b.以正常速度移动光源,相当于垂直平面内的光电池转动了360°之后,立即测量。
以上测量也适用于灯具测试,当然对于光源或灯具是固定的,以光电池作相对移动的光度计就不必作以上测量。
3.2.2.3 排风机或空调机引起的气流的测量
在特定方向、同一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两次光强测定:
a.裸光源按5.2条稳定之后,进行测量;
b.关掉空调机和排风机,再测量一次。
以上测量也适用于灯具测试。光源和灯具在光度计上的不同位置,应重复以上的测定。
3.2.3 光源或灯具的非标准定位
若光源或灯具安装在光度计上未处于第3.1.4规定的位置,则应引入一修正系数来修正测试结果。修正系数按第5.7条规定来确定。但是如果光源位置的改变会导致其光分布发生重大的或不可变换的改变的话,不能在非标准位置下进行光度测试。
3.3 供电电源
3.3.1 电源电压和频率
测试过程中电源电压和频率应保持在偏差为±0.5%的恒定范围内,钨丝灯的电源电压应控制在±0.2%以内。
3.3.2 电压波形
电压的各次谐波分量的总和(方根总和)不得超过基波的3%。
如果使用稳压器,保证波形符合上述要求就特别重要。
3.4 电性能测量
在整个光度测试过程中,光源或灯具应该处于特定的电压下。电压应在灯具的输入端测量。
在光源稳定后的每一次光度测试开始时,必须测量输入功率和电流。光度测试期间,隔一段时间须定时重复测量输入功率和电流以检验光源工作条件的变化情况。使用常规法和监视光源法测试时不必再检验光源工作条件的变化情况。
3.5 杂散光的遮挡
3.5.1 杂散光是指不是从被测光源直接射向光电池的光线,而是经过反射或其他光源射向光电池的光线。采取防护措施就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杂散光射向光电池。
3.5.2 光电池应遮蔽得只能接收灯具直接发出的光线,若光度计使用镜子,光电池应被遮蔽得只能“看到”镜子中灯具的像,而不能接收灯具本身的直接光线。
3.5.3 任何平行于光电池至灯具轴向的表面(例如:挡屏的端面)应制有凹线或具有一定角度,以限制反射到光电池上的光线。其表面应涂成无光泽黑色。
3.5.4 测试室的墙壁、顶棚、地板及分布光度计的表面均应涂成无光泽黑色。目前常用的黑色漆面反射系数最高为4%,但当光线掠入射时反射系数就很高。因此灯具或光源到达光电池的杂散光应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反射过程以减小其影响。若只有一次反射,则这种表面应装有黑丝绒或黑毯子等吸光材料。
3.5.5 产生杂散光的途径为:
a.灯具→黑色表面(地板、挡屏等)→镜子→光电池;
b.灯具→黑色表面(地板、挡屏等)→灯具→光电池;
c.灯具→镜子→灯具→镜子→光电池。
在“c”这种情况下,对于有半透明护散罩的灯具来说,杂散光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用镜面反射器的灯具,则误差很明显。
3.5.6 要想测出杂散光的总效应是非常困难的。限制来自光源或灯具的杂散光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用眼睛在光电池位置上观察,同时开动光度计,让光源或灯具运动,哪个位置或方向上有杂散光就需用挡屏遮挡。
3.6 光电池的要求
3.6.1 光电池性能
3.6.1.1 光电池及其测量线路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并且暴露在其允许的最大照度水平时不疲劳。
3.6.1.2 光电池及其测量线路在其测量范围内应具有线性响应。若非线性的话,应对测量数据作修正,应定期检验光电池的线性响应。
3.6.1.3 光电池的光谱灵敏度曲线应符合CIE光谱光效率[γ(λ)]曲线。应定期校核光电池的光谱响应的稳定性。
3.6.1.4 光电池的线性响应和光谱响应的校核方法按JJG245《光照度计》的规定执行。
3.6.2 光电池输出的测量
光电池输出的精度应达到±1%。若用自动记录仪测量光电流,则必须确定光电流变化的延迟响应,微小变化的不响应等的仪器系统误差。
3.6.3 用于监视光源法中的辅助光电池的附加要求
监视光源法中所用的辅助光电池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遮挡得只能接收来自灯具中心部位的光线,光电池可安置在任意适当的距离上,应刚性固定且绕灯具旋转。辅助光电池所选定的位置,对于正常测试位置上的主光电池不产生干扰。
3.6.4 准直光电接收器的附加要求
此接收器必须只对落在与其表面法线成α角的表面上的光作出响应。
α角不应大于2.5°,接收器的直径
D=A+2ltgα………………………………………………(4)
式中:A——灯具口面的最大尺寸;
l——测试距离。
接收器的灵敏度在整个接收器表面上应基本相同,可以用与检验反射镜反射比变化情况的类似方法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