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可能是个偏执狂
“不抛弃,不放弃!”
《玄奘精神》一书中引用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这句词放在玄奘身上,尤其是西行前期在河西及西域途中的经历,显得尤为贴切。
玄奘是个执拗的人,甚至可能是个偏执狂,但凡能成大业者大多如此。这既是自信使然,也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性格因素。倔强、执拗、驴脾气……这些词儿摆在一起,一个人的形象就活了。人活一口气,蔫人是不可能成事的,正如《大宅门》里的白七爷,《大染坊》里的陈六子,《闯关东》里的朱传武,人要是没一口气,日子就会过得窝窝囊囊,人要是不执着于某个目标或信念,宝贵的生命就会在浑浑噩噩中虚度。玄奘有个性,有韧性,天资聪慧,志向不凡。他不想走寻常僧人的老路,他的志向是把中土佛法整合梳理完善,任何困难,任何功利、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他达成这一心愿。于是,他完成了西游取经的壮举。
“偏执”的人,碰到困难,非但不会退缩,反而会更来劲,就像NBA解说员老用的一个词——咬碎钢牙。河西路上,玄奘咬牙前行,上天越是考验他,他就越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与信念;不怨死,唯怨佛祖菩萨不保佑达成所愿。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玄奘才能像许三多那样把“做有意义的事”贯穿整个生命,才能完成常人想都不敢去想的旷世伟业。
有句俗话说“有脾气的人不一定能成功,没脾气的人一定不会成功”。人的心态也是会随着境遇和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晚年的玄奘,弘扬佛法的信念一如既往,但是唐太宗和爱徒辩机的死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使得他变得敏感而偏执。终于,当一个名叫福生的印度僧人带着大量经书来中国译经弘法时,玄奘被触怒了。玄奘开始不遗余力的打击福生,这位可怜的印度僧人也死在了蛮荒之地。这件事也许是玄奘一生中唯一被人诟病的污点,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福生与玄奘学派不同,对佛法的理解和观点出入很大,玄奘无形中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与皇家的密切关系打压了福生。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玄奘的态度,也导致了下面的僧人对福生的不友好。其二,执拗的玄奘不允许有任何人破坏自己千辛万苦营造出来的大乘佛法蒸蒸日上的局面,任何非议破坏者,尤其是僧人,都是敌人。这一点从玄奘不止一次想让大乘佛教取代道教成为大唐国教的例子上也能看到。当然,这个事件也可能是警觉于佛教势力太过庞大影响帝国统治根基者的刻意宣传,毕竟,制衡才是历代统治者的拿手好戏,让福生事件来给完美的玄奘降降温也不错。
从执着到偏执,是玄奘一贯的处事风格,也是他性格变化的一个写照。我们没必要因为一件事而把玄奘一下子从完美无瑕的神坛上拉下来冠以“学霸”恶名,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人有性格,何不用更人性化的眼光来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