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9-16 12:02:50 来源:家居产业周刊创刊2周年纪念特刊 编辑:中国家装家居网
年复一年,日月星辰亘古不变,茫茫商海则气象万千。新的一个年度里,人们评头论足的话题看似老生常谈,其实质可能已与前上一年度大相径庭。
家居 这个行业,依然有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聚会,无论是同盟战友还是竞争对手,所见略同也好,观点相悖也罢,围坐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似乎都聚焦在几个点上:奥运、集成、资源、资本、联盟、公益。表面上这是六个陈旧的字眼儿,实际上它们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谈到它们,人们会被各种处于对立面的情绪萦绕:焦虑、兴奋、谨慎、张扬、苦恼、喜悦……因为它们可能会扭转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可能改变一个行业的发展轨迹,更多的,它们带来了认知的更新和理念的革命。
谨记下2007-2008年度 家居 行业聚焦的六大话题,作为行业变迁的一种见证吧!
奥运
2008年奥运会给 家居 行业带来什么?两年前这个话题就开始升温,对于那些成为奥运赞助商和为奥运场馆建设做出贡献的 家居 企业而言,08奥运的确给它们镀了一层厚厚的金,海尔、皇朝家私、金隅集团、TATA木门……沾光奥运是值得高兴、自豪的大事儿,但对于“外围”的企业,“奥运经济”离他们究竟有多远?能促进销售增长还是推动品牌提升?各个领域的企业掌舵人一茬接一茬地热议:奥运对 家居 业是机遇还是关卡?
如今,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走到跟前了,如果说早前人们热衷于探讨“ 家居 奥运经济”,那么越到后来,大家更多地在关注“绿色、人文、科技”的奥运精神,与其眼巴巴地守着销售淡季,倒不如在“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洪流中塑造一下企业的新形象、新文化、新理念。经过这样一番洗礼,想必更能在所谓“后奥运经济”时代里一展宏图。
集成
在过去的一年里,热度仅次于“奥运”的话题恐怕就要算“集成”了。不光是擅长“扩大业务”的 家装 公司,以瑞嘉为代表的地板企业也杀入了“集成大军”,这让人不得不感叹:集成 家居 从点点星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吃“集成”这块蛋糕真的那么容易吗?关于集成,有人说是大势所趋,有人说是形势所迫,还有人说是急功近利,不一而足。从过去一年来围绕“集成”的企业动作和媒体报道来看,以上说法似乎都能成立,但又得不出统一的结论。下一个年度里各个企业在“集成”方面会玩出什么新花样,有的人已开始操盘,更多的人在等着看戏。
资源
上一个年度, 家居 圈消停多了,商家在营销上动的心思似乎也少了很多。原材料吃紧、劳动力成本上涨、运输费用提高……这些都是惹得圈内人叫苦连天的大事儿,但苦归苦,暗地里大家可没闲着,抢资源、攒人脉、打根基,一切都在为将来的拼杀做准备,因资源而起的“洗牌”可能将是最立竿见影的。“我们在某某地拥有大面积天然林”、“我们和某某知名木业集团是战略合作伙伴”,诸如此类的宣传语在这个年度里更多地被提及,冲淡了价格、设计等因素在客户争夺战中的分量。资源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一项新指标,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资本
从2006年安信伟光引来 家居 圈最大一笔风险投资以来,资本话题如同炸开了锅。起初,老板们可以打趣地说:“VC是‘风投’啊,我还当是维生素C呢!”到了现在,倘若还有老板不知风投为何物,恐怕就有点寒碜了。在2007-2008年度里,红星美凯龙、博洛尼、四合木业等 家居 行业的优势品牌都获得了海外投资者的青睐,让人好生羡慕。运作上市也是重头戏,尽管行业里上市公司尚屈指可数,但酝酿或期许上市的企业可是一抓一把。不过,有个问题是圈内人背地里常谈的:钱到手里怎么用才不会变成烫手山芋?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能从那些闯荡资本市场的企业身上找到答案。
联盟
竞争是个永恒的话题,竞合则是个新生词汇。别看 家居 是商业领域里的“小弟”,在竞合方面,最旗帜鲜明的恐怕要数 家居 业。如果你常参加 家居 行业的庆典、聚会或是论坛,就会发现以意风家具老板温世权为“头儿”的京派家具大军,哥儿几个同吃同游,谈笑风生,说他们“同穿一条裤子”都不为过。此外, 家居 流通企业的联盟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居然之家的五金超市进驻南集美可称得上是 家居 业迎来竞合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如果说家具企业联盟重的是兄弟情谊,那么卖场间联盟则更重战略合作。总之,竞合之势不可阻挡,强者间的厮杀有看头,强者同盟间的对阵更叫座!
公益
关于公益的话题,原本可能排不上“六大话题”之列,因为这似乎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上一年度, 家居 企业对公益的热忱已然超过了服务、价格、环保等话题,这大概与人们价值衡量标准日益丰富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消费者选择品牌的衡量标准之一,一个富于爱心、乐于奉献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人们信赖。
2008年, 家居 圈里涌起“公益潮”:为遭受雪灾地区送物资、爱心车队开遍全国、在山野间种下人工林、向贫困地区捐赠希望书库……尤其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 家居 企业反应迅速,慷慨捐赠,甚至深入一线。以前,人们面对所谓的公益总会拷问“是不是炒作”,但这一次却没有。“5 12”地震灾后捐助应该也是对企业“公益心”的一次洗礼:真正的公益可能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