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就在富力地产欲将手头持有的广州证券股权出让出去、显露出公司资金链吃紧的时候,该公司却频频受到国际大行的增持。
根据联交所3月11日披露,瑞银集团(UBS AG)于3月9日再次吃进富力地产(02777.HK)273.8万股,每股均价6.827元(港元,下同),涉及资金1869万元。增持后其好仓持股比例由早前的15.75%增至16.02%。而就在早前的3月4日至6日,瑞银也曾分别以6.779元、6.783元及6.813元的每股平均价,各自增持了约462.51万股、1649.7万股及865.61万股富力地产,连续四日内已累计增持了近3252万股富力地产。
实际上不久前,2月27日瑞银集团就以5.902元的每股平均价,增持了约672.34万股富力地产,涉资3968万元。
仅仅前一天,2月26日,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也以6.6元的每股平均价,增持了364.52万股富力地产,涉资2406万元,增持后其好仓持股比例由早前的5.81%增至6.17%。
此外,摩根大通对建筑类公司中国建材(03323.HK)也青睐有加,从2月9日起6次增持该股。
以上似乎表明外行对建筑、地产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然则,高盛、花旗等却近期下调富力地产等地产股评级。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外行对中国地产、建材行业的分歧。
两大阵营形成
在2月底举行的首届中国房地产先锋论坛上,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行政总裁张力表示:“(现在)楼市开始复苏了,市场开始变好了”,其依据是2月楼市整体成交量继续回暖。张力另外透露,公司旗下的项目已经开始悄悄涨价,“2月份旗下项目加价了2%到3%之间”。
而后,万科董事长王石又发言论称:“珠三角楼市已基本触底。”
这些观点一出,惊起市场一阵热评。
而在香港的证券市场上,类似的争论也在进行中,并且冲突在投资、评级两个层面。
在二级市场上,根据联交所披露,3月4日之后,瑞银连续四次买入富力地产,持有该股比例从12.82%上升至16.02;但同期,另一大机构股东摩根士丹利连续三次卖出该股,持股数从13.52%降至12.67%。
在大行评级中,亦出现了两大阵营
花旗集团发表最新研究报告表示,将富力地产评级由买进下调至卖出,同时把目标价由9.38港元大幅调低近四成到5.84港元。花旗指出,富力于去年11月公布建议发行60亿元境内企业债券,预期不会于短期内获批,又指发债未能降低集团的净负债,该行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区影响负面,而富力需要产生现金,预期富力股价将进一步下跌。
该行认为,富力会持续丧失市场占有率予市场领导者,如中国海外、华润置地及远洋地产,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都更加强劲,计划在未来12-24个月收购新项目,应可提升资产净值。
但之前法国巴黎银行发布报告将富力由7.2港元上调至7.95港元,反映上调平均售价假设及投资物业估值,相当于远期资产净值折让55%,维持“持有”评级。报告指,富力1月销售显著高于2008年同期,但现时过早判断富力能否达到2009年相当于按年增长约37%的销售目标220亿港元。目前,市场正等待富力发行本地债券的结果。法巴相信富力发行债券,较A股上市集资容易,而且债券年期长达5-7年,将可改善债务结构。
这种机构“打架”的情形同样出在建材股身上。以中国建材为例,从2月9日以来摩根大通6次增持该股供给6419万股,持股比例从最低的19.85%上升至22.38%。
但施罗德、德银却在3月初抛售该股。施罗德的持股比例从7.76%下降至5.83%,德银的持股比例从6.97%下降至4.04%。
同时,投行间的嘴皮战也没闲着。摩根士丹利2月16日表示,重申中国建材 “增持”评级,目标价12港元。大摩指出,中建材获建行108亿元人民币巨额授信,对该行予其“增持”评级提供支持,因显示中建材有能力再融资,可进一步降低利息开支,改善债务结构,以长债取代短债(占整体65%)。大摩指出,中建材优于海螺水泥(600585,股吧)(00914.HK),因为:一、负债及息口改善;二、盈利增长较高;三、估值水平较低。
但汇丰2月25日发布投资报告,把中国建材(03323.HK)目标价由11.00 港元下调至10.50 港元。汇丰指中国建材早前批股,把股本扩大约11%,估计批股会令2009 年度每股盈利摊薄约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