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行骗术有三:
一是偷梁换柱。多把进口的或原装的、或新的零件,换成国产的或陈旧的,如音响的进口功放管,音质好,使用寿命长,换上国产之后,外行人当时是绝对听不出来,事后才会慢慢察觉,但蒙查查的顾客只好再次送去维修。据称此类事件多发生在新机上,“做黑”维修行往往让顾客把机子留在维修处,以便有时间和机会从容“做手脚”,行内人士透露,要“换”得天衣无缝,调试是需要时间的。另言,“换术”不仅可给维修行留下“真品”,可供日后高价出售,还可给维修行带来“隆隆生意”———被换机子事后不久肯定还要上门维修,心知肚明的维修行而且一修就好,因此此术多为维修行的“惯用伎俩”。
二是夸大其辞。有些故障,10元、8元就能搞掂,但维修行总会以种种借口,开机、检查,指东说西,或甲乙丙丁列出故障,尤其是漆黑一片的电视机、一声不响的音响、原地不动的电脑,维修行更容易“诊”出大毛病,顾客也容易“心甘情愿”地“挨宰”。有一位读者来信说,他的一台电脑死机,跑了三家维修行,开出的价是500元、400元、350元,最后被一位业余电脑爱好者30元搞掂。
据称。此术维修行钟情有加,不费吹灰之力可获暴利,顾客也少微辞。
三是越描越黑。这多发生在一些资质不高的维修行上,懂些维修皮毛的维修人员“头病医头、脚病医脚”,表面上修好了,也能用,但过不了多时,机子就会“旧病”复发。据了解,这样的维修行广州为数不少,挣一次钱是一次钱,从不考虑信誉,且多是一些小店,并打着“廉价”的幌子。据业内人士称,此术也不排除有些维修行存心留下维修“伏笔”,以便日后有“生意”可做。
省家电协会张小明秘书长说,现在家电维修行业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许多维修站对维修人员进行的都是“应急性培训”,招进来后培培训,教一些基本的维修知识就“上岗”了,很多维修人员本身就没系统地学过有关的专业知识,你怎么还指望他维修水平有多高?
张还说,很多私人开的维修点就更难说了,他可以漫天要价,可以把质量差的零件换给你,可以随便修修就说是大问题,反正也没人管,想投诉他都难。现在有关部门对个体维修点没有得力的监控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行业规定对个体维修点进行规范和约束。不少消费者希望能定期对个体维修点进行检查、监控,如有明显欺诈顾客行为或技术不达标,就坚决取缔,但现在个体户太多太杂,监控力量又明显不足。
张说,现在维修行业的收费的确有些混乱,同样是电视机,开个盖就50到200元不等,不过目前较普遍的收费是20-29英寸开盖100块,29英寸以上要200块左右”。零件费在正规的维修站可能会比厂家的进价稍高一点,而私人的维修公司或维修点就难说了。其实维修费中零件费一般只占很小的部分,很多人吃亏就吃在“高额的技术服务费”,小小的毛病,换个零件就行了,可他偏说是大问题,得“反复检查”,还要“好好修一下”,然后就是几百元的修理费,消费者大多不懂行的,就由他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