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消费者利益,消费环境也逐步净化,但整体门槛低、维权成本过高、政策抵触等现象在 家居 消费中依然存在,有些纠纷的解决依然只是存在于理想状态中。新的维权困境,亟待关注与解决。
标准打架没人管
通常行业标准是由各行业协会牵头,最后由相关主管部门制订的。但很多标准的起草方只考虑了本行业的情况,没有协调精神,所以法规、标准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商家和百姓遇上这样的事,谁都有理,纠纷又怎样才能解决?
以室内空气检测为例,在我国,《室内空气环境标准》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都高,但建材和家具的相关环保质量标准是按照国内的产业标准制定的。因此,单件产品合格,而摆放在居室内,室内空气环保远不达标的现象常有出现。最尴尬的是出现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办法:因为任何一个单件产品都是环保达标的。像这种情况,室内空气环境超标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谁也没法说清楚这个问题。
标准打架的事件只能请相关部门好好研究了。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管理,如何做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政府部门深思的问题。
成本高到难承担
有时候,明知道可以维权,消费者却选择自吞苦果。这是因为前期消费者需要承担检测费、诉讼费等,而相对产品总额而言,维权成本实在太高。再加上其间付出的时间、精力等,很少有人可以坚持下去。
以选择一家小装饰公司为例,出现质量问题后,理想的维权途径是:消费者先与公司就纠纷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寻求消协或12315投诉热线的调解。调解不成,消费者还可上诉法庭,让法庭选择双方都认可的监理公司进行责任认定,并判决双方该承担的责任。
实际上,很少有消费者能选择这条维权路线。因为一般消费者发生纠纷都是在装修过程中。很多不愿意解决问题的小公司往往最少也要与业主耗上几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打官司,即使再想尽快装完入住,也只能保持原状。除了耗费的时间成本外,消费者得承担其间的诉讼费、检测费。就算消费者耗尽心力赢了官司,但对方会不会跑路依然是未知数。面对这个结果,我们接触到很多消费者在与小公司多方交涉无果后,都选择了自己吃哑巴亏。
我们想提醒广大消费者,虽然游击队与一些小公司在价格上确实便宜很多,但您在选择之初一定要弄清风险系数后再做决定。这样发生纠纷时不致十分被动,心里有所准备。而对各部门来说,当维权成为一个“维还是不维”的问题时,一个词:任重道远。
找不到维权主体
家居 市场存在着很多的销售主体,装饰市场有品牌公司,也有游击队;产品市场有正规厂商,也有街边小店和网店;销售渠道有卖场,也有网站。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可能遭遇无法维权的情况。如选择游击队,一旦发生事故,有责任心的可能帮消费者处理一下,没有责任心的一走了之。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正规办公地点,他不露面你根本没地儿找。一些在街边五金小店购买的产品,一旦因质量问题造成跑水漏水事故,除了责任认定上对方不一定认可外,追得猛了人家关门大吉,消费者又能怎么办?
此外,因为方便快捷而且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网络成了消费者购买 家居 产品、选择 家居 服务的重要平台。网络上团购、集采、购买产品,或者通过网络选择装饰公司、设计师等。但是,一般而言,消费者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相关人(也不排除组织方是正规单位,但相关联系人是冒充的情况)。如果选择的服务提供方是网络上的公司,一旦出现问题,联系人消失,消费者陷入谁都找不着的境地,维权又从何说起?
作为消费者,您应该正确认识市场的经营主体,选择正规场所消费。如果明知是“三无”公司,您仍选它,后期受损就怨不得别人了。我们认为,主管部门也负有规范市场主体的责任,他们应该规范和净化市场环境,以减少消费者的选择风险。此外,为了确保声誉,相关网站也该规范管理,对注册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