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还在网络投票阶段,记者对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就此次评选及中国建筑文化发展进行了采访。
西方觉得建高楼是必然的,其实潜台词就是高楼是资本的纪念碑,有钱才能建更高的楼。亚洲很多城市的密度决定了高楼的数量,其实高层建筑不是跟所谓的经济水平有直接关系,就像很多的绿色建筑今天在西方都变得非常昂贵,用很好的玻璃和空调设备,建造出的绿色建筑,但其实人还是不太愿意在这样的建筑里面工作和生活。
中国关注地标式建筑
记者:这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和北大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同发起这样一个当代建筑的评选,主要是希望对于中国二十年来当代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反思和审视,您对这个现象有没有什么看法?您是怎么看待这次评选的?
马:中国建筑的评选其实很多年前就开始了,中国是关注地标式建筑的,拥有很多国际级地标建筑。比如鸟巢、水立方都受到了很多关注,但是这次是在做中国当代建筑的评选。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当代的中国应该考虑未来的人怎样生活,而不是再仅仅考虑一个建筑简单的艺术形态,或者是不是一个商业地标、政治地标。
城市山水的实践作品
记者:您对自己的作品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入围这次评选是怎么看的?
马:其实这个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是在公园边上的一个综合项目,它是一个商业项目,但它又在朝阳公园的边缘。我希望它和将来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能起到一个融合和衔接的作用,想把它设计成一种现代派高楼大厦,同时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意境。它和朝阳公园的景观能有一个相互通透的关系,从公园往外看不会觉得外面的城市包围着你,站在城市里也会感觉到这个项目是公园向城市的延伸,所以我是从这样的感觉出发进行城市山水的实践。城市山水的概念,就是希望把北京或者其他城市一些传统的人和建筑,与自然结合的理念能够运用到现代建筑,运用到未来的高密度城市。现在我们必须要有高楼大厦,但能不能实现传统城市的那种意境?所以城市山水就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概念,中央公园广场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实践。它既像高山流水又像一块山石,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它创造的城市环境能不能是种意境,这种意境就像山水画的意境,能够让人的心情放松下来,既是一种很美的环境,又是用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中国建筑规划与建造倒置
记者:回到这次评选,网上有一些网民反馈。这两项得票最高的项目是中国建筑师的不同实践,比较有代表的是摩天大楼的思潮,您是代表了一种艺术建筑思潮,实践起来会怎么样?
马:我想我的设计是在追求整体环境,还有跟城市周遭环境的对话。现代城市的建筑很多都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就是你高,我比你还高,每一个建筑和它的邻居是不和谐的,总要更加凸显自己的力量。我是要跟这个环境有一个对话,我希望自己这个项目能够建立起的不是高度,而是一种意境,这是以自然为中心带给人情感上的意境。如果非要把它说成是一种思想派别,我倒觉得它其实是属于非常传统的建筑思想,就是中国自古建房子的传统观念。一直都是在建立一种环境,房子和环境从来没有分开过。只是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先建房子,然后做景观。但是在传统的概念里,人是在做环境,包括使周边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做这个项目的最大的收获,是对山水城市理念的一种实践。
曾经和西方几个大财团的资本家有过一次谈话,他们认为没有钱不能建高楼。因为西方是发达社会,建高楼是必然的,其实潜台词就是高楼是资本的纪念碑,就是有钱才能建更高的楼。但是在亚洲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亚洲城市的特点是人很多,所以城市规划要集约,但是如果有”没钱不能建高层建筑”的说法,那我们建高密度的建筑就是建造垃圾?因为没钱,这些高层建筑只能在最便宜、最经济、最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建造,最后就造成了我们讨厌的这种城市面貌,这完全是实用主义,破坏了城市整体景观,对于居住的人来说这个环境也不舒服。我觉得这个假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亚洲很多城市的密度决定了高楼的数量,而且高层建筑不是跟所谓的经济水平有直接关系的。就像很多的绿色建筑今天在西方都变得非常昂贵,用很好的玻璃和空调设备建造出的绿色建筑,但其实人还是不太愿意在这样的建筑里面工作和生活。相反,我们还是希望在四合院里面生活,那些建筑其实不需要高昂的费用,只要用一些设备处理。如果以整体的环境作为建筑核心的话,它的建筑质量是体现在一个建筑能不能跟周围环境有一个和谐的对话,而不是用多么高昂的代价去建造。如果我有自己的一个花园、一棵树,应该会建出比现在这些非常标准化建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