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蓝光LED”发明者,LED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必然趋势。15日上午,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借建系30周年之际,发布了一批LED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葛爱明副教授领导的团队,首次将自然光与LED混合,两者混然一体,是LED照明系统应用的一个新突破。
该团队通过模拟实验证实,在保持室内相同光照水平下,使用一体式自然光与LED混合照明系统,比使用传统日光灯照明平均可节省66.28%的电能,比仅用LED替代日光灯的方案多节省41.62%以上的电能,真正实现高效节能。
据介绍,这个一体式混合照明系统的室内照明器,被设计为由自然光灯和四盏LED组合而成的“小灯”。室外自然光由收光面板采集,经导光管传导进入“小灯”中间的自然光照明灯具,作为白天室内主要光源;围绕自然光照明器四周的LED,则由传感器控制,随时根据导入自然光的变化自动减光或补光,收光面板在白天储存的太阳能将为LED提供电能。无论是在凌晨还是黄昏,室外是阴天或是晴天,这一照明系统都能够为室内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舒适照明。葛爱明介绍说,该照明系统在白天需要照明的地下商场、停车场及大型会议室等场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复旦今天发的LED成果还包括:大功率紫外LED光固化系统、脉冲等离子体放电用于废水废气治理应用、飞机机舱内照明、光伏并网技术、LED在农业和医疗方面的应用、隧道照明、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OLED材料基础研究、量子点LED技术等,这些成果或是前沿技术,或已进入应用领域,对现实生活和生产具有实际意义。如,通过LED的光照技术,可为部分光照不足的农作物增加光源,确保其产量;LED紫外光可为净化水消毒,还可以快速固化油漆,减少污染;LED同时也用于牙科治疗。
复旦大学的电光源研究工作始于1960年,当时由蔡祖泉教授带领的电光源研究小组,制成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揭开了中国电光源科技水平从白炽灯向气体放电灯飞跃的序幕。复旦还是国内最早成立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的高校,目前,在电光源研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今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一的中村修二教授是复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的顾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