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过去了,疫情却没有走远,这几天朋友圈中“阳家人”越来越多,但接触却少不了。
普通装修的房子,就算装了智能门锁,但回家还是要用手打开门,接触门把手,接触开关面板打开室内灯,然后你才能开始对随身物品和自己接触过得地方消毒,根本做不到真正的“0”接触。
然而,也有值得羡慕归家日常——
与门锁对视一下,家门就会自动打开,走到玄关位置,室内灯光自动亮起、窗帘自动拉上、亲切的回家问候也随之响起“主人,你终于回来了!”,想要吃饭了,说句“我要吃饭了”餐厅灯光也能自动配合到位,时间晚了,也能提醒你快去睡觉,还能帮你打开卧室灯,关闭窗帘,播放助眠曲,然后再自动关灯,进入睡眠模式....
这样的生活场景,早已不是屏幕中的影像,现在很多个家庭都可以通过语音、视觉识别、中控板等交互方式,完成灯光控制、安防、影音娱乐等功能。
这种生活场景,源于智能家居的兴起,但却还未能走入千万家!
原因是智能家居的理想很丰满,现实似乎非常骨感。
想要智能家居系统基于环境、传感器等感知用户的生活习惯,自动为用户匹配相应的功能,实现真正的无感化交互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进入的门槛要高很多,很多家庭从经济适用角度出发,开关灯、开关门这样的小事就亲力亲为了,但说到家务活儿,很多人就坐不住了,买了各种智能的单品。
比如:扫地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马桶、智能洗衣机、智能洗碗机等。
想着自己终于置办全了一套智能家居,可以过上“懒人”的高质量生活了,但没成想这些智能的“小家伙们”一点都不智慧,活干的不咋地,还“各自为政”,互不相通。
比如:扫地机器人遇到障碍物卡在到沙发底下、床下等这样相对隐蔽的地方,还得自己趴在地上把它请出来。
再有,很多人房子装修时买了一堆电器,智能产品买了,App也都装到了手机里,一个一个的设置,一个一个点,生活不仅不智能,还更加繁琐了,还不如直接按键来的快捷方便,从而对智能家居失去了信心。
造成这一窘境的主要是对智能家居的理解错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智能家电≠智能家居
过去的几年“物联网”的风很大,所有做传统电器的公司都怕赶不上这一阵风,纷纷入局。
比如:美的、海尔、小米、华为等。
现在,找一台智能电视机很容易,但找一台普通的电视很难,智能电视,可以投屏、可以通过各种平台看剧、也可以看各个地方的电视台,功能越来越多,但进入单一模式的路径很长,很多老人开电视都不会了,不能根据人的需求自动执行命令,算不上是真正的智能。
其次,智能家居是一个系统工程,没那么简单。
智能家居之所以称之为智能家居,首先它得满足家居。
而家居本就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屋整体空间结构的规划,功能的分区、材料的选用、家电的选购,灯光使用等等,需要的是全方位的统筹,甚至更需要有前瞻性的布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每个家庭的人员构成不同,需求不一,智能家居不可能像卖智能电视那样,一个产品吃遍天下。 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用同样的智能家居系统,提供的不是舒适的生活体验,可能还有被“绑架”的感觉。
个性化需求
比如:你的习惯是回家之后先换衣服,再去整理带回来的物品,可这个智能的系统默认你要先去整理带回来的物品,再去换家居服,它执行的程序将无法匹配你的需求。
因此,智能家居绝不是买几个单品或者安装一个智能的系统就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根据人的需求习惯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让软硬件协同工作完成。
要做到软硬件协同,就需要万物互联,而智能家居的核心就是让所有的智能家电联动起来。
你需要尽可能地把家里的电器全部加入到统一的网络里,然后听从一个“大脑”的分配和调动。
比如智能灯光系统,不仅仅是用手机控制全家灯光开关和明暗而已。
更应该是回家那一刻就帮你开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灯光的配置,睡觉时自动关闭灯光,拉上窗帘,根据你起床的时间用声音唤醒你,自动帮你打开灯光,拉开窗帘。这需要它去联动全家所有的开关、灯泡、门锁、人体感应器、智能音箱甚至是电动窗帘滑轨。
想要完成以上这样操作,目前的智能家居有两种接受指令模式
第一种是设置情景模式。
例如“回家模式”、“影音模式”、“睡眠模式”。
当你按下情景模式的按键,或发出语音指令时,自动执行相对应的工作。
比如“影音模式”,当你想看电视时,能帮你打开电视、打开音箱、找到片源,调暗灯光,让你进入影音的氛围中。
第二种是被指定情况触发时自动工作。
比如:前面说的回家自动开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目前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无法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因此距离真正的全屋智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比如:家里装了小米,就只能买米家的产品,才能用小爱同学控制;家里装了华为的全屋智能,就只能用华为生态的产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智能家居的终极目标是电器、感应器与系统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给予主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并无限地接近“真人管家在照顾你”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