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品牌涌进这一市场,竞争自然更加激烈。可惜的是,智能家居市场的竞争中,家电企业逐渐被边缘化,成为配角,而互联网品牌如华为、小米、BAT等则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
智能家居,自1984年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美国出现,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传统家电市场日益衰落,智能家居越来越成为行业中人们推崇的对象。如今,智能家居已经从当初的无人问津,成长为现在集齐美的、海尔、格力、长虹等头部家电品牌在内的大热门行业。
当越来越多的品牌涌进这一市场,竞争自然更加激烈。可惜的是,智能家居市场的竞争中,家电企业逐渐被边缘化,成为配角,而互联网品牌如华为、小米、BAT等则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
从“单品”到“全屋智能”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和“懒人经济”盛行的当下,AIoT智能家居无疑成为最具想象空间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之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620亿元增至1923亿元,预计2022年将有望达到2200亿元。
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催生出许多智能家居产品,从近日的中国建博会(广州)上可以看到:人动动嘴就能控制所有灯光;冰箱的饮料没了,可以直接在冰箱门上下单购买;就算是烹饪小白,智能集成灶的实时指导也能让你变成厨艺高手……
根据《2020中国智能家居发展白皮书》调研,智能家居消费级热门产品多为单品,目前中国智能家居消费者使用最多细分行业为智能家电,占比19.61%,其次分别为智能锁(18.14%)、智能音箱(17.67%)、智能摄像机(13.75%)、智能窗帘(12.46%)、智能面板(6.21%)、智能马桶(4.16%)、智能晾衣机(4.28%)和红外转发(2.79%)。
不过,单品智能家居也带来不便。比如说,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可以通过小爱智能音箱控制,但如果消费者买的是天猫精灵,就无法实现互联。如果要让天猫精灵起到智能家居的入口作用,就要购买它支持的欧瑞博、公牛等品牌的插座,以及TCL、奥克斯、格兰仕、海尔等合作品牌的部分型号。
行业人士认为,虽然现在购买智能家居的消费者还满足于单品智能家居带来的智慧服务,但是在未来,智能家居迟早要向“原生全宅智能”发展。
所谓的原生全宅智能,就是从房子的整体性出发,给用户一个更统一、多模态、更主动的交互。将居住空间打造成一个不断进化的原生智能终端。如果消费者在设定房子时有智能灯光、智能冰箱、扫地机器人等等,那不管他买哪家的灯,安装上去都可以被操控。
这也意味着,智能家居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单一的家电产品中脱离,转向谁能提供更好的全屋智能系统。
智能家居三派:传统家电正在边缘化
“在不远的未来,没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就会像不能上网的住宅一样不合潮流。”这是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中写下的预言。
1997年,比尔·盖茨花费超过1.1亿美元,用时7年建成智能豪宅——“未来之屋”。据悉,比尔·盖茨“未来之屋”的家电、门窗、灯具、泳池均可由电脑控制,主人回家前,浴缸已“计算”好时间,开始放水调温;卧室内的地板,可在6英寸的范围内“跟踪”人的足迹,自动开关灯……不过,由于彼时技术并不发达,豪宅下铺设了长达84公里的电线电缆,布置了数不清的传感器,才实现“全屋智能”。
如今,在无线网络的帮助下,“未来之屋”的一些功能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同时也降低了智能家居的进入门槛,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这一新兴市场,跑步加速入局智能家居行业。
随着中国智能家居从智能单品阶段步入全屋智能阶段,这些企业也逐步分化出三个阵营:BAT传统互联网巨头、小米华为等手机厂以及传统家电企业。
作为以互联网起家的企业,BAT背靠互联网的天然流量以及巨大的资本,具备天生的平台生态属性。他们以智能音箱为切入点,如百度的“小度”、阿里的“天猫精灵”、腾讯的“听听”,与家电企业联动或者收购一些中小家电工厂自行生产家电产品,进而打造独属于自己品牌的全屋智能家居体系。
而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阵营,则是将自己的手机产品作为全屋智能家居的入口。以华为的鸿蒙系统为例,目前华为鸿蒙系统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主流家电品牌,在加入鸿蒙生态的家电企业中,有美的、格力、方太、九阳、帅康、苏泊尔等一众耳熟能详的品牌,且名单在持续扩张中。这些家电企业加入鸿蒙后,虽然有华为的科技支持,但是也成为华为生态圈当中的一部分。
最后,是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阵营。由于和其他家电品牌处于长期竞争的关系,这些传统家电企业更倾向于打造专属于自己品牌的智能全屋家居体系。一些家电品牌由于实力不足,暂时还停留在生产单品智能的状态。相较于坐拥互联网的天然流量以及巨大资本的BAT、长期浸淫智能系统的小米、华为,传统家电企业阵营在全屋智能系统的开发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全屋智能”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2020年后,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步入全屋互联初级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令家电企业自豪的智能产品已经变成陪衬鲜花的绿叶,真正掌握市场主导权的,将是这些掌握了智能系统技术的手机厂商和互联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