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破烂的”正在由充满市井气息的职业走向正规军。2017年禁止进口洋垃圾,到2019年开始施行垃圾分类,再到近两年家电回收相关政策的逐渐完善,“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化和规范化。
然而,与资本、政策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对家电回收的冷静——分散的经营网点、游击队式的经营模式让消费者手上的废旧家电不知应去往何处。有数据显示,超六成消费者将废旧家电卖给废品回收商,而非进入正规的家电回收渠道。
另一方面,不到位的监管,以及陷入困局的废旧家电处理行业,让废旧家电难以在进入产业链中成为再利用的资源,往往是经过一番修理,流入二手市场,再度服役。业内人士透露,大约只有20%的废旧家电能进入正规、符合环保要求的拆解、回收渠道,剩下的多数进入二手渠道。 消费者如何与家电回收企业建立联系,废旧家电如何进入正规的回收渠道等种种难题,让家电回收行业唱响冰与火之歌。
1、火热的市场
家电下乡与消费习惯迭代,形成了家电回收的旺盛需求。
一方面,2008年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大量家电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至今已经13年,这意味着大量家电服役到期,进入报废阶段。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家电保有量已经超过21亿台。根据家用电器协会制定的《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标准推断,2020年那我有大约有1.8亿台家电产品达到安全使用年限。
资料显示,自2010年开始,我国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等主要家电量产5亿台,每年理论报废量超过5000万台,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家电报废的高峰期,报废量年均增长超20%。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废旧家电产品存在存量大、增长趋势明显等特点,2015年我国家电产品的年理论报废量为1.24亿台,2019年快速增长至1.7亿台,四年内增长37%,2020年我国家电的报废量增长已经超过40%,目前依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另一方面,消费习惯变迁,再加之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家电保有量将会持续走高。其中小家电在互联网效应下,需求快速增长,同时行业普遍奉行“重营销轻质量”的风气,将会导致大量废旧家电的诞生。家电回收的火爆并非短期的,而是伴随着家电保有量的不断攀升而持续增长,进而形成一个持续火爆的市场,进而引发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关注。
在政策层面,今年1月,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提振大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激活家电家具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
今年两会,家电产业代表委员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以及苏宁集团董事长等均就“家电回收”相关内容提供建议。从产业层面来看,近年来家电行业进入下行通道,再加之原材料上涨等问题阻碍家电产业的正常发展。
从消费端来看,推进家电以旧换新有助于刺激家电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家电产业新一轮升级;从产业链端来看,家电产业对家电回收与再利用存在着迫切的需求。
2、家电回收的困局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家电产品相比起前世为商品的各类垃圾,拥有更加接近上游产业的贬值链。由于大量使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玻璃等可供回收的再生资源,家电产品在服役到期报废后,可直接进入回收渠道,转化为资源进行再利用。
然而回收流程困难重重,一方面消费者与正规回收渠道并非形成联系,由于家电体积大、难以搬运等特点,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等待废品上门回收的状态。专家认为这样的分散式的分布以及游击队式的回收模式,难以让废旧家电进入回收渠道,存在随意丢弃的隐忧。
另一方面,家电回收“小游击队”缺乏处理家电的技术与资质,在回收家电后,可能会进入二手市场,再次流通,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空白的情况下,在拆解过程中存在大量废液、废气、废渣的排放而污染环境的风险。
而在分散式的游击队,对废旧家电进行了回收后,由于正规回收企业未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正规家电回收拆解企业,往往在原料方面捉襟见肘,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从行业角度来看,当前家电回收行业存在依靠补贴维持生产,以补贴资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家电回收拆解企业盲目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产生经营风险;家电理论报废量与实际处理量差距 大等问题。
为此,多位专家建议,应继续完善与升级废旧家电回收体系,让废旧家电得到妥善的处理。一方面需要建立消费者与正规家电回收企业的沟通渠道,让消费者知道废旧家电应去往何处,另一方面扩展家电回收资金来源,把可修复再利用的产品,添加相关标识后再进入市场。更重要的是,家电回收产业与家电企业紧密合作,或由家电制造企业开展家电回收业务,用更加规范化、技术化手段,让废旧家电快速进入再利用环节。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其中废旧家电更是如此。从国家当前的发展需要而言,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家电回收这一重要环节。在家电报废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家电回收体系完善,需尽早提上日程。在协助家电回收企业摆脱困境的同时,中国家电制造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