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红旗飘扬,群贤毕至,人民大会堂再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60年以来,这里发生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命运相关的无数个故事,它的建造过程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王府井霞公府距离人民大会堂1500米,步行仅需要20分钟。生活于此,北京的人文魅力触手可及——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人民大会堂在中学语文课本之外的故事。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决策……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岩大台阶,迎面是12根银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你肯定记得冰心的这段文字吧。那么,你知道是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是谁画出了万人大礼堂的满天星?是谁为它起了名字?
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是筹备庆祝建国10周年的重大项目之一,立项时距离1959年国庆仅剩一年多点时间,但此时如此庞大的项目还没有一张设计图纸。因此,北京市向17个省、市的党政领导发送了“邀请电报”。1958年9月8日至10日,30多位建筑专家陆续抵达北京,其中很多人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泰山北斗,如梁思成、张开济、吴良镛、赵冬日、杨廷宝、江一麟、赵琛、陈植、金净昌等。
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工程透视图)
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的建筑大师们发挥了无穷的创意:有采用中国传统琉璃瓦顶子的,有采用攒尖顶“大帽子”式的,甚至还有很超前的设计,把大会堂设计成一个完全透明的“玻璃盒子”……相对于外形设计的百花齐放,大会堂的内部设计却困难重重。最初召集专家来只是说要建一座万人大礼堂,但第二轮增加了一个大宴会厅,第三轮又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约束了大师们的手笔,苦心设计的方案往往转天就被推翻。时间如白驹过隙,距离国庆10周年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人民大会堂建设老照片
赵冬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毕业,历任北京市建设局副处长、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等职务。他和同事们研究出了大会堂新一版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是大宴会厅、大礼堂和人大常委办公楼,立面方案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周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但是,支撑这个方案的是1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超标两倍多,因此在项目座谈会上引发了不少分歧。但最终周总理还是选中了赵冬日的方案,并提出了人民大会堂建筑的两个关键:“一个是垮得了垮不了;另一个是好看不好看,而垮不垮是主要的,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
谁画出了万人大礼堂的满天星
1958年,人民大会堂开始建设,主会场万人大礼堂跨度达76米,穹顶吊灯的设计安装成了难题——政协礼堂的吊灯就曾因过重掉下来过,而人民大会堂原本设计使用的吊灯更大,穹顶很可能承受不了。这个问题反映到周总理处,总理组织了一个“诸葛亮会”。著名工艺美术家周令钊前往参加,人还没到齐,周令钊先找到总理问询了议题后,马上提出了想法:“满天星,满天星嘛!”他随手就用铅笔在速写本上画出了中间是红色五角星,整体以满天星的环形结构向外延展的设计草图。周总理拿过来一看,就揣在兜里说:“好!告诉他们别来了,散会!”周令钊这一画,画出了人民大会堂里的经典设计。
万人大礼堂满天星灯孔图纸
历史在身边发生——这就是生活在霞公府的独特魅力。当褪去王府井的繁华商业外衣,当不必再为物质生活挂怀,当你耐心地品味着霞公府门外的人文景致,就能体悟到一种看不见但力量强大的气场——北京三千年的文化脉象。这条脉象源远流长,不仅没有枯竭的迹象,反而在新时代更加恢宏强劲。邻紫禁城,居王府井,在这条脉象之上,霞公府为新时代的巅峰人士构筑了一处可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园,它让生活更有意义,更有内涵。
关于霞公府:霞公府由首旅集团旗下北京紫金世纪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是一处建造在北京紫禁城旁的顶级人文宅邸,身处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府井文化商业街区。霞公府名称沿用晚清贵族载霞府邸旧名。其建筑规划由实力雄厚的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完成,室内设计邀请了著名的“新装饰主义”领军人邱德光先生主持。霞公府旨在为巅峰人士提供在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区域的顶级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构建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顶级生活品质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