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发生故障,明明只需将遥控器设置对码准确,便能使机器重新正常工作,但上门维修人员却夸大故障,最终收费竟达730元。7月2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2018空调维修体察报告,调查显示多数空调维修服务商存在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行为。(《人民日报》7月3日)
电视、空调、冰箱发生故障,专业维修人员上门随便一“捣鼓”就要几百元,列出的明细表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的维修师傅边维修边忽悠,不是让换这个配件,就是让换那个零件,轻轻松松,小千把块钱就进腰包了。这些“虚假维修”令许多消费者非常气愤,明明被宰却无可奈何,甚至一无所知。
治理“虚假维修”需要打好“组合拳”,首先要畅通投诉渠道。一些消费者上当受骗后,由于一时找不到投诉渠道,在家人或者朋友开导下,消消气、散散心,可能不再提此事。所以,要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公布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及时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记录在案。
其次要提高调查效率。对于投诉事项,按一定程序交相关部门及时立案,随即着手调查,要求投诉人提供相关证据。同时,限定时间办结。让消费者看到希望,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有利于提高投诉积极性,促进问题的解决。
许多“虚假维修”以小成本索要高收费,既有维修工的因素,也有公司的因素,所以,高悬法律法规利剑的同时,要适当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设置高出违规所得几倍、十几倍的罚款。特别是发现一起虚假维修后,通过查询公司底册等手段调取以往维修记录,回访部分消费者进行调查核实,举一反三,彻查所有涉嫌虚假维修的行为。
由于电器维修具有专业性强、场所隐蔽等特点,调查难度较大。所以,治理类似“虚假维修”,从受理投诉、立案、调查到形成结论,有关部门要搞好职责分工,既避免空档又防止重叠,形成打击合力。包括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使其因一处不当得利处处受限,为自己的丑恶行为付出巨大代价。
“虚假维修”获得的是蝇头小利,损失的却是公司的良好信誉,损害正常的市场秩序。治理“虚假维修”的方法还有很多,事实证明: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彻底铲除“虚假维修”滋生蔓延的土壤,保障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