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霞公府除了自身建造工艺的精湛品质,让许多巅峰人士乐于在此安家,还在于这方宝地的紫禁龙气和文化底蕴。比如逛公园,从长安街北京饭店北侧的霞公府出来,往西步行1300米,路过天安门,15分钟后就能抵达有六百年历史的著名公园——中山公园,走进去,廊檐下,古柏旁,处处都是历史故事。
千年古柏下的历代风水宝地
霞公府与中山公园分别坐落在天安门的东西两侧,这块宝地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这里曾经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处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又改为万寿兴国寺,是元大都最为雄伟的寺庙。今天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南门外,巍然屹立着七棵参天古柏,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20多米,它们是辽代兴国寺僧人种下的,已经1000多岁了,被称为“中山辽柏”。这其中最东边的一棵古柏最是奇特,在它粗干的裂缝中,竟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两树,枝繁叶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们已天然共生三百多年,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人称为“槐柏合抱”,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观”之一。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兴建紫禁城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将万寿兴国寺辟建为社稷坛。社稷坛自此成为明、清两代皇家禁地,是皇帝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后,1913年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以解放思想、移风易俗为目的,倡导公园开放运动,经与前清皇室交涉,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自此,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园诞生了。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北平顶好的地方是中山公园
梁启超先生说:“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混沌,理想污下。”中山公园优美的环境让人神清气爽,恬静的氛围使人心灵宁静。1914年中央公园开园之初,以朱启钤为首的董事会确立了“依坛造景”的建园方针和“清严偕乐,不谬风雅”的办园主旨,短时间内完成对公园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还凿开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这次整修保留五色土坛、殿堂、城垣等古建的同时,对园中盘根错节、苍翠蓊郁的数百株千年古柏进行了必要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广植花木,以牡丹、芍药、丁香、海棠最盛,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正式对普通民众开放。有记录称每值繁花盛开之际,市民倾城出动,竞相赏玩,每天还有“观花专列”从天津来往北京,专为天津游客来中央公园赏花之用。
数年间,昔日荒芜的社稷坛逐渐成为水木明瑟、绿树成荫的城市公园,作为西风东渐的产物,中央公园也是展示西方新事物的窗口,园区陆续增添了照相馆、咖啡馆、西餐馆、台球房等配套设施,这些新鲜玩意儿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人们热衷于前往公园亲自揭开这些洋货的神秘面纱,游客往来、络绎不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山公园里,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场所。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北平,北平顶好的地方是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是霞公府诗意生活的一部分
春天的清晨,天际线露出鱼肚白,从霞公府的家门出来,或是走在红墙下,或是走在菖蒲河公园里,十分钟后,正好行至天安门广场。一缕金光从东方射来,雄壮的卫兵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每天早晨看升国旗是霞公府居民一种独有的生活方式。再往西走几分钟就是中山公园了,慢跑、散步、练太极拳、打羽毛球……身旁的古柏已经伫立千年,树下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故事,有辽、元两代的香火缭绕、高僧讲法;有明、清两代的帝王祭祀;有民国时期的名人云集;更有新中国伟人留下的脚步。闲暇时踱步到中山公园赏玩,不仅是霞公府居住者放松身体的休闲活动,更是让心灵翱翔于历史的时空中,丰富头脑的益智之举。
这就是居住在霞公府,居住在王府井的魅力所在,历史与人文的精彩故事就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当天气晴好,踱步出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精神生活之美。
关于霞公府:霞公府是建造在北京紫禁城旁的顶级人文宅邸,身处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王府井文化商业街区。霞公府名称沿用晚清贵族载霞府邸旧名。其建筑规划由实力雄厚的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完成,室内设计邀请了著名的“新装饰主义”领军人邱德光先生主持。霞公府定位于为巅峰人士提供在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区域的顶级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将为您提供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顶级生活品质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