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南方多个产区春节后抓紧点火复产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建陶产业在经历了3个月左右深度睡眠后,似乎还未完全苏醒。
本周,记者电话采访了黑龙江依安、吉林桦甸两地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及部分建陶生产企业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截至目前,黑、吉两省共计10余家建陶生产企业仍处在“猫冬”模式,无一家企业点火复产。
而作为东北地区建陶产业分布最为密集的辽宁省,法库、建平、喀左三大建陶产业集群,因气温逐渐回升,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总计31条生产线陆续点火复产,预计本月20号左右可正式批量出砖。
降雪、煤改气影响法库产区复工进程
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辽宁法库产区目前已建成各类建筑陶瓷产品生产线80余条,日产各类建筑陶瓷砖100余万平方米,按照2017年10个月正常作业周期计算,年产能约为3亿平方米。春节过后,部分福建籍企业家陆续返回法库,筹备春季生产。
截至3月15日,法库产区已有9家企业15条生产线陆续点火复产,实际开工率不足20%。10天内连续三场大范围降雪导致气温下降以及年前产业园区强力推进的“煤改气”改造工程收尾验收,成为导致目前法库产区开工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按照沈阳市委书记易炼红法库调研期间提出的“要把法库陶瓷打造成为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现代建陶产业集群”指示精神,元旦前,法库产区管委会召集40余家规模型生产企业召开了“煤改气”工作会议。作为具有最后“通牒”性质的工作部署,根据会议要求,2018年4月1日前,彻底取缔园区企业在用的53台水煤气发生炉,改用沈法燃气、奥德两家燃气公司供应的的天然气或科达公司生产的集中清洁煤制气。
而据记者从开发区管委会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截至目前,已有35家企业与燃气公司签订的供气合同,另外5家企业也已达成合作意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园区40余家规模企业基本完成了管网改造工程,但就2018年全年天然气供应价格以及付款方式尚未进行有效沟通,而部分小型私抛厂、腰线厂因无力承担改造后造成的巨大生产成本支出而仍在观望等待。对未来天然气气源保障问题存在担忧,也是一部分规模型企业在改造后迟迟未点火复产的重要原因。
而在辽宁建平、喀左两县,3月中旬以来,点火复工的节奏明显加快。作为两地重要的出口型生产企业,宋氏兄弟投资的喀左荣富陶瓷、建平金正陶瓷已于本月10日正式点火复工,而于2017年投资建设,为两县企业提供熔块制品的“瑞龙制釉”也有望在本月底正式投产运行。
销售逐渐回暖 部分产品价格小幅上扬
“元宵节过后,尤其最近这几天,来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蒙东地区的经销商数量明显比前些时候多了,企业也正抓紧进行排产安排。”在法库陶瓷产业园区中央大街某企业销售大厅,片区销售经理范强表示,现在平均每天都近60位客商到店采购。在中央大街,记者注意到,与前一阶段门庭冷落车马稀情况明显不同,挂着黑、吉、蒙牌照的大型货车满满地占据了街道的两侧。
沈阳五洲震耀陶瓷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林文金表示,同往年相比,目前企业库存较低,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3月中旬,三个多月的整修期再加上煤改气造成企业至今没有正式投产,因此,库存去化速度明显加快,以金丝大理石为代表的部分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近期或将上浮出厂价格。
“目前销售情况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好,但煤改气工作在短时间内也确确实实给我们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优势降低,今年的市场竞争或许更加惨烈。”尽管销售形势向好,但对于全年总体销售情况,林文金还是表现出了极大担忧。
在沈阳浩松陶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玉正在为采购不到优质的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市场的专用熏蒸木托而发愁。林玉表示,浩松陶瓷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点火,预计本月18日即可正式出砖。前几天与香港梵雅诺贸易公司签订了150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开始执行,首批30个货柜已经发出。对于内销市场情况,林玉表示,公司的品牌产品——浩松瓷质通体仿古大板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站稳脚跟,公司正在研究小幅提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