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7日,中国民协 家居 消费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李艳明表示,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 家居 家装 类的消费投诉13.78万件,同比增长37.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其中,装修建材类的投诉是最多,共6.62万件,占 家居 家装 受理投诉量的45.4%;家具类的投诉共5.31万件,占比38.5%;装饰装修服务类的投诉2.21万件,占比是16%。
借315来临之际,小编整理解密了部分装修过程中的那些猫腻,让准备装修的朋友避免烦恼,少走弯路。
(一) 装修合同猫腻多
装修合同猫腻多
第三方监理建议:很多人都不知道装修合同需要制定什么,其实签订一份合同,规范的细节问题越多,就越保险,关于装修合同的具体细则,消费者可以与装修公司进行协商制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被装修公司忽悠,减少风险。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①开始的时间,完工时间;
②出现纠纷的解决方法,违约责任方;
③所需装修材料的品牌、规格、数量,施工区域;
④完整的施工规划,水电,墙地面,天花等等部分的细则都要明确。
⑤约定付款的方式,最好是进行分期付款。
(例如:签订合同后,支付一部分,水电工程完成后,再支付一部分,木工、漆工完工后,支付一部分,验收合格后,支付余额)
(二) 装修套餐有陷阱
装修套餐有陷阱
家装 “经济套餐”变“御膳”,切勿一次性付清尾款!有的 家装 公司故意模糊合同中的建材用料约定,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是常见的手法。所以一定要看清票据信息,注意上面的生产厂家和货号。有的促销称赠送价值不菲的 家居 礼品,实则使用一些便宜进货来的市场滞留的过时产品。而许多所谓的“套餐”不仅有很多限制,还有很多额外“掏腰包”的地方。
第三方监理:消费者在选择套餐产品时,不能只认品牌,而是要认清产品的级别,明晰价位。在与装饰公司签订合同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装修涉及的程序和合同内容,对“包料”中的产品品牌型号要标注清楚,对有变更的项目,必须在合同补充条款中注明,并要求合同上加盖对方公司公章以确保法律有效性,避免 家装 中的“经济套餐”变成了“御膳”。同时,装修时要使用分期付款,留一部分款项到完工后并确认工程无质量问题再付清,避免消费者早早付清了全额,对对方拖延施工还得“求爷爷告奶奶”。
(三) 三包家具不三包
三包家具不三包
消费者在商家促销活动中购买到的家具常出现质量问题、货不对板,且商家不履行“三包”的案例并不鲜见,原因大部分出自于买家粗心大意,或不予商家签订购买合约、或对商家自拟的条款掉以轻心,遭遇不良商家特别制定的“霸王条款”而吃哑巴亏。
第三方监理:在购买家具时,消费者尽量选择较有保障售后服务的正规商家,购买前先了解商家的“三包”服务,对家具的用料情况要多看与多问,购买时一定要以书面方式约定,并在合约中标明家具的型号、款式、材质等。同时,消费者一定保留好促销活动时的相关宣传资料、票据、收据等证明,以便出现纠纷时作为维权依据。
(四) 样品界的霸王条款
样品界的霸王条款
商家通常会利用促销打折的活动清售家具样品,并标示“样品不退换”或“样品不享受保修”,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为这些价格便宜、又无明眼瑕疵的样品动心购买。
第三方监理:样品交易同样受法律保护,如果样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同样可以要求经营者退换货,也有权要求保修服务(除非消费者在购买前已知其存在瑕疵问)。但是同样地,只有消费者保存了各种交易证明的前提下,才能享有该权利。
装修陷阱这么多,小编将陆续解密,敬请期待,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