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这个传统的生意,招来了很多新巨头的注意。
小米很早开始做电视,最近反复说自己出货量正超越一众传统家电巨头,而且也推出了自己的空调;华为提起电视时候一直闪烁其词,但已经有内部人士证实电视正在研发当中;联想在9月底召开的TechWorld上展示了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并称未来半年陆续有多款白电产品发布;“小公司”一加也高调进入电视行业,说要给消费者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电是个难做的生意,这意味着这些公司需要在原有业务之外,另开供应链,另开生产线,另组团队,而且,几乎所有市场报告都会说,家电已经是夕阳产业,房地产不景气,节能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优势也不复存在,现在踏入这个行业并没太多赚头。
然而,手机、PC的生意也不好做,它们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瓶颈,于是,这些硬件公司便想着用家电搭配被看做未来趋势之一的IoT,在底层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创造新的体验,借此打破瓶颈,也给市场一个新的故事。
进入存量市场,硬件巨头不得不开辟新市场
手机、PC行业存量市场,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虽然小米、华为还在开辟海外市场,但红利见顶也不会太远。
PC行业早就进入了存量市场,手机行业也在这个阶段挣扎了2年了。PC形成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宏碁top6的稳定阵容,手机形成了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Vtop6的稳定阵容。市场格局不存在太多悬念。
在手机市场,过去两年还有一些变化,华为、小米、OV更多地蚕食了小厂家的份额。但接下来更多地是巨头之间的竞争,谁要侵夺彼此的份额都不容易。
接下来,要提升业绩的方向无非两个,一个是在每一部手机上薅更多的羊毛。这里面分为两点:一个是提升手机的平均售价,不光苹果大张旗鼓地这么做(iPhoneXSMax的价格被写进了各种段子),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也在悄悄地这么做,向更高端的市场渗透。小米最新一季财报透露,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了25%以上。一个是加码互联网服务,从每一个手机入口挣更多的服务费用,这要求客户群体高端化,并激活客户更大的付费欲望。
但只有这个还不够,这只是在原有的矿里掘金,作为巨头而言,还需要找更多的矿。于是第二个方向出来了:从手机、PC延伸到家电生意。
从手机、PC就近转向同为硬件的家电,是个顺其自然的逻辑。在这个扩展中,相比PC厂商,手机厂商有更大的优势——手机通常被认为智能家居的核心硬件,在构建智能家居的生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当然,生意场钱说话,手机、PC厂商们想做家电,除了核心业务见顶的压力外,自然也是因为这个市场诱惑不小。
家电单品的体量均不如手机、PC那么庞大,但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家电加在一块,也是不逊于手机市场的庞大体量。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白电产业2017年冰洗空三大白电销量突破33000万台。
而且,相比于手机、PC市场出货量几乎不增长的情况,家电市场还保持了不错的增速,虽然增速也在下滑。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白电产业2018一季度空冰洗销量共计7319万台,同比增长6.9%;其中内销、出口分别达4347万台、2972万台,同比增长11.2%、1.2%。而智能家电的增速还明显快于整体增速。
另外,连接更多的家电,也可以在C端构建更大的物联网生态,这是未来竞争的大战场。把家电纳入物联网,不仅可以让原有的硬件业务更加稳定,而且还可能会催生更多的新机遇。
家电厂商也给了硬件厂商机会
在这个市场当中,传统家电厂商依然是强势的一方,无论白电和黑电都是如此。可以看下董明珠经营的格力,业绩一直很出色,但这并不妨碍小米打空调的主意。
相比于手机、PC而言,家电的门槛要低不少,尤其是小家电。当下的市场环境而言,没有其他厂商再踏进手机市场,少数手机厂商(华为、小米)踏入了消费级PC市场,但是很多厂商都对家电跃跃欲试。由此也可窥测不同市场的门槛高低。
小家电由于门槛低,所以即便晚一些进入,也可以凭性价比、渠道、品牌的优势快速崛起。小米的很多生态链企业就是如此,比如,刚在美国上市的云米科技主要产品就是净水器等小家电。
对于大型的家电,比如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这些,要进攻这些市场并不容易。传统厂商依旧强势,尤其是白电三巨头美的、格力、海尔,前两家市值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盈利能力也好于小米这样的手机企业。
但传统家电厂商有几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对年轻人的品牌吸引力弱化。对于90后、0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要比家电厂商品牌认知更鲜明,在互联网上家电厂商的声量远不如手机厂商。这些年轻人成为消费群体后,如果小米、华为、一加能提供家电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容易想到这些厂商。品牌的弱化兴许不会影响短期的营收,但会让一家公司无形中丧失未来的市场。
二是在智能上的乏力。这一点上硬件巨头和互联网公司拥有天然的优势。未来的家电都会向更加的智能方向去走。以属于黑电的音箱为例,硬件巨头、互联网公司凭借内置AI的智能音箱,成功获取了这个市场。与此同时,手机厂商更熟悉互联网的玩法,更善于互联网化的营销。
三是对新需求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更远的未来,我们一定会产生更多新的需求,而这些新需求将有机会催生新的硬件品类。对于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手机厂商而言,他们能更快地作出反应。
上述几个弱点都很难弥补,这是由技术发展造成的很难逆转的趋势,而且不同企业的基因也影响他们的选择。当家电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时候,这些机会就会越来越亲近硬件巨头,疏离家电厂商。
虽然现在,大型家电尤其白电,还是家电巨头的市场,短期内很难动摇。但小米已经在电视这个领域切出了一道口子。在竞争未来的赛道上,传统厂商并不像他们的体量展现出的优势那么大。
进入家电市场,硬件巨头可以怎么玩?
大型家电是一个很难啃的市场。但是这些硬件厂商还是有自己的优势在。
上面提到传统家电厂商的几大弱点,与之相对的则是硬件厂商的优势所在:年轻人对他们的品牌认知度更好,更智能,更贴近互联网。具备这些优势,这些厂商就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也更容易把握新机会。
从产品来说,家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家电变得更加智能,比如电视、空调、洗衣机等等。
这些市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夺取的,白电三巨头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错。但硬件厂商可以以一种类似于“伪发明”的姿态进去。在概念的炒作,以及“智能”的革新(这个是实际存在且不可逆的优势)上,手机、PC厂商都是占优势的。
以智能音箱为例。早期的智能音箱就是多了对话功能,但最实用的功能还是听歌。虽然现在智能音箱加了屏幕,但对很多用户而言依然如此,因此智能音箱常有鸡肋之嫌。
但正因为这一点“智能”的区别,和“智能音箱”概念的包装、营销,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就夺取了音箱市场。
智能音箱的厂商们并没有发明音箱,而是在其中内置AI,发明了“智能音箱”的概念,并以此说服了用户。我们今天似乎渐渐忘了,音箱正是传统黑电的一个品类,而将其归入到智能硬件的领域。小米进军电视市场也是同理。
从市场的刚需来看,就像音箱的功能主要还是听歌,洗衣机主要还是洗衣服,空调主要还是调节气温,冰箱虽然能挖矿,但主要还是冷冻和保鲜,短期很难炮制新的刚需出来。但在这些产品上添加一些更智能的元素,辅以适当的炒作,就可以吸引一些科技发烧友和尝鲜的用户。
如果能在核心功能上过硬,就有望吸引更多的用户。再之后,就是资本、供应链、渠道上去拼了,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笨功夫。
第二个发展方向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生活的丰富,一定会催生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家电。
上面提到,由于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掌握更多的用户数据,他们可以更快地察觉新需求,并作出反应。更重要的是,未来新产生的家电几乎都会是智能硬件,很可能离不开AI、VR、AR这些技术。对于这类的机会,具备相关技术的硬件巨头、互联网厂商会有更强的把握能力。
以翻译机为例,这个需求来自于出国旅行的热潮。掌握AI技术的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AI企业,就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科大讯飞、网易有道、百度、小米都推出了翻译机,联想也将推出自己的翻译机。但对家电厂商而言,这样的机会只能白白错过。
虽然翻译机不是家电,但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方向上,传统家电厂商有些无力。
小结
对于手机、PC厂商而言,核心业务红利见顶是近在眼前的事实。有余力、有野心的厂商自然会考虑攻占新市场,瞄上家电也就顺其自然了。而且,也不只是小米、华为、联想、一加看到了这样的机会,苏宁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做家电。
但攻占这个市场,尤其是三大白电市场不会很轻松。除了等待互联网原住民90后、00后成长之外,小米这些玩家,还需要在产品的核心功能、供应链等方面下大功夫。这是一个诱人的市场,硬件巨头有他们的优势所在,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