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处于转型的中国制造商内心纠结,一方面期望能快速被消费者冠以“工匠”的荣耀而一战成名,另方面也不得不降低标准去制造适应市场竞争的低端产品。
与专注精益的德国制造企业相比,浮躁的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几乎每天都在向公众呼喊“称王”的决心,甚至刚刚摆下“棋盘”的新晋品牌也在首次挪动棋子时,不忘高呼一句“将军”!
在中国市场营销者的眼中,即便是拥有“百年历史”、“上乘口碑”的德国品牌也是市场营销的失败者,追求质量而不追求速度的德国制造思维很难有市场生存空间,在拥有绝对高度市占率多前,本土企业宁愿选择中式“叫嚣式”营销,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更快地推广产品,不惜急功近利地展示“鹅步”式宣传,以期望能对市场竞争者起到“碾压”式的打压。
不过市场却并非真心接受中国制造商推崇的浮夸式营销和快速制造的理念。HEA在调查中随机询问消费者会选择知名国货坐椅还是陌生的德国制造品牌产品,几乎所有非价格敏感型受访者都把选票投给了后者。
据资料统计,在面向内销的国产小家电使用寿命调查中,来自“中小”品牌的平均使用寿命大致在2.5-3年之间;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国际品牌产品市占极低,但其产品的使用寿命却远远长于国货。
营销的“矮子”却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产品“巨人”,归根结底征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最终还是来自于产品的可靠度。
家电网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在国人倍受信赖的德国制造型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和德国股市不发达(全德国不过800家上市公司)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德国人的思维里,企业的任务是服务公众和服务社会,因而大多选择更为长远的发展规划,对于上市解决融资反而不感兴趣。同时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控股性质,其信奉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经营哲学,因而这些德国企业不会纯粹追求利润,也不擅长资本运作。中式博弈者也认同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到极致可靠,把管理做到最好反而让德国的实体经济变得长期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法制管理苛刻且严谨,二战后尤其是两德合一后,德国更注重法制教育,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完备法律体系,为建立注重诚信、遵守法律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德国人长期形成的讲究信用、严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严谨细致的作风,体现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问题的态度,这对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同时,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德国企业文化中,企业较为注重员工教育、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提高员工素质。以德国大众公司为例,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众多培训点,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员工快速掌握技巧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技能。在家电领域,一贯奉行“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养而提高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也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企业员工对所处的工作岗位或生产环节的责任便是德国企业的另一大体现。
另外,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德国制造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而对于客户,德国企业注重诚信合作,树立创一流服务的企业精神。
与美国科技创业和互联网为主的模式不同,德国企业在“造富梦想”严重缺乏上进心,这给许多竞争者留下“木讷守旧”的口实。新科技驱动的企业倾向主张快速做大,并积极通过上市实现资本层面的扩张,从而实现通过价格战、营销战和资本运作等的手段尽快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德国企业在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显得更为理智和坚定,其善于挖掘大市场下细分市场的发展机遇,并稳扎稳打形成细分市场的技术优势。德国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围绕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当中,以精湛的技术、务实的态度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进行经营。注重实际内容,倡导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的少说多做。
目前处于转型的中国制造商内心纠结,一方面期望能快速被消费者冠以“工匠”的荣耀而一战成名,另方面也不得不降低标准去制造适应市场竞争的低端产品。以中国家电业为例,随着近几年收视条件和习惯的变化,电视机已不再仅仅作为收看电视节目的信号播放器,美学和画质革命把电视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几乎所有的彩企都在搬弄外观和功能创新,而“鹅步”式宣传更成为了彩电企业新品营销时必须出手的筹码。不过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的是,尽管电视更轻更薄更廉价,但一但追求“经久耐用”的产品,却感到束手无策。
据了解在德国本土电视品牌企业中,以美兹(Metz)为例,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为6%,这个数字为世界研发企业榜平均投入的1.66倍。尽管创维旗下的美兹品牌定位奢华,但其在市场宣传和新品外观上却“输”于同期日韩品牌新品,不过正是其对产品和服务的严苛追求却最终征服了严苛的欧洲高端消费者。
“德国制造精神”给每挪一步就会亢奋地高呼“将军”的中式企业或许带来转型启示:模仿德国企业固执地专注在单一领域进步的精髓,可能会成为“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还会被吐槽是“笨公司”,但稳操胜券的稳定业绩和消费信心成长表明,德国制造精神下的制造企业绝不会成为“差公司”。
若接受以“德”治业,中国家电制造业转型必须要有做行动巨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