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企业“重科技、轻制造”,做出来的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有瑕疵、不够完美。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匠心制造,专业专注,力求完美。
人人都知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格力”品牌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出自他的笔下。他,为格力电器千亿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执掌格力24年一直励精图治、潜心企业经营;他,为格力注入了“科技是企业脊梁”的灵魂;他,一手提拔了格力电器现任董事长董明珠。
作为“格力之父”,向来低调的格力电器创始人、原董事长朱江洪近日出版自传,重回媒体关注的焦点。
虽已从格力“退位”五年,现年72岁的朱江洪对行业的影响力仍在延续。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丰认为,朱江洪是技术创新的坚定倡导者。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蓝海林则说,他的自传引发国企企业家如何从“制度偶然”到“制度必然”的思考。
7月21日,当被第一财经记者问及对格力的建议时,朱江洪说:“已退(位)的人不应该说三道四,新一代(企业家)有新的做法。”他在顺德举行的新书签售义卖活动上,还幽默地说,写自传,无非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老老实实地交待一下”,把工作经历、思考过程还原出来,“如果能给后来者启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目的就达到了”。
“国企高级打工仔”
朱江洪坦言,自己以前没考虑过出书,更没考虑过亲自写书。但很多朋友动员他写,还介绍了许多作家。“我也看了所谓枪手的书,写得不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感受。如果用第三人称写,像小说一样,真实性又受到影响。”
“自己写书很困难,好在中国暖通空调协会下面的一本杂志一直鼓励我。另外,一些老朋友也‘诱导’我,说你传奇的人生、独特的管理方法,如果不通过文字流传下来,对关心我、关心格力的人,或者立志创业的人来说,肯定是一个遗憾。我经不起诱惑,就试试看。”
他说,“在杂志上发表,写了一期,再等下一期,有充分时间让我想。开始写了两三期,反映很好,有的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读者也反馈说,你写的都是干货,更增加我写下去的决心,原来想写十篇、八篇算了,后来写了15篇。”
“现在写完了出版,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说从中受到启发,也有反映不好的。网上有人说,你都退休了,还出来争什么功?还谈过去干什么?好像我要抢功一样。我奇怪了,最起码我有功,才可以抢嘛。”
朱江洪坦然面对:这很正常,不能只允许别人说好话。做人难,你不写,很多人有意见;你写出来,也有人有意见。
“任何事情,我认准就干”。如当初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朱江洪一下子把销售人员的激励降低,结果走了一大批销售人员。“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销售,而是科技、产品、质量。如果科技人员积极性出不来,你卖什么?”自此,格力开始逐步走上科技创新之路。
“我这本书,从头到尾,写格力怎么从小企业成为空调的航空母舰。整个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老员工的支持。他们告诉我很多细节,还给我提供了很多资料,所以我感到,我写的东西,基本上实实在在反映了格力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有的事实与媒体之前的报道相差很远,有报道此前说格力1996、1997年濒临倒闭,还有的说格力1995年前都是亏损的。事实上,格力电器1996年上市,按照证监会的标准,上市前需连续三年业绩增长。1996年上市后,格力电器的股价一下从十多元飙升到50多元。“1997年,我们把格力电器欠银行的钱都还清,至今格力不欠银行一分钱。”
“我一出来工作就在国企,没尝试过民企的滋味。”朱江洪开玩笑说,“正是因为我们是国企,要求比一般企业更高。我去了巴西格力十多次。每次市领导去考察,我都对工厂的巴西高管说,这是我的老板。我的心态并不敢自居为格力的所有者,充其量是个高级打工仔。”
格力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为什么能生存、发展?朱江洪感叹说,国企在家电行业能维持下来的,基本上没剩多少,万宝、华宝、华凌曾经辉煌,现在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所以,国企相当难。“但难,不等于不能。难,只要你想办法做,也是能的。”
从士兵到将军
2012年5月25日,朱江洪在格力电器换届股东大会上,婉拒担任格力集团、格力电器的名誉董事长,避免对新班子造成障碍。午餐后,收拾早已准备好的资料,一个人静悄悄地“溜”出格力电器,离开了为之奋斗24年零5个月的“战场”。
退休之后,过去五年,朱江洪到处旅游、访友,偶尔应朋友之约讲讲课,拒绝了不少企业的兼职请求,只做一些行业协会的义务性工作,也婉拒了很多媒体的采访。
如此低调的他,近日为了《朱江洪自传》一书的出版,接连在北京、珠海、广州、佛山南海等地参加该书的签售仪式。在书中,朱江洪表示“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说法不符史实、值得商榷,引发媒体重点关注。更被一些自媒体炒作为朱江洪与董明珠“开撕”。
一位朱江洪的老部下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朱总”出书的目的很单纯,却被外界曲解。朱江洪原本不愿出书。三年前,他担任中国暖通空调行业协会的会长,继续发挥余热。其间,他将自己多年经营企业的经验心得写下来,通过协会的杂志《冷暖商情》进行分享。两年下来,写了十多篇。后来,他把这些文章整理、结集,便是这本回忆录式的自传。
国家近年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过许多人急功近利。“朱总的工匠精神,给其他企业家以启发。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朱总的故事,可以感受到创业的艰难,做企业其实是一个自我修炼、修身养性的过程。”该人士说。
别看格力电器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企业,它的缔造者朱江洪,却是从门外汉起步。
朱江洪197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被分配到广西百色当普通工人。由于干活卖力,两年后被提拔为质检工。因为表现突出,一年半后调升为轴承车间的技术员,之后当上车间副主任、生产科副科长、质检科副科长、技术科副科长。1982年在民主选举中,当选厂长。
在广西百色的矿山机械厂的12年,朱江洪从一介书生,经过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成长为一名企业领导,那年他还不满37岁。他上任后,严抓纪律、产品、销售,工厂销售额以每年50%的幅度增长,被评为“广西先进企业”。
恰逢珠海特区建设急需人才,朱江洪1988年回到了家乡珠海,出任冠雄塑胶厂厂长。1989年,便让这家连续三年亏损的小厂扭亏为盈。由于看好电风扇的前景,冠雄从风扇配件转做鸿运扇,需要一个商标,朱江洪与助手一起想出了“格力”两个字。
1991年,珠海市政府把冠雄塑胶与海利空调合并,想把空调业务做大,新企业更名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由朱江洪出任总经理,格力电器正式成立。由于不是制冷专业出身,朱江洪晚上聚集冠雄的骨干,在车间过道坐着小板凳补习,请海利的技术人员上课。十年后,格力于2001年在珠海建成了全国单体产量最大的“空调王国”。
企业家“品德最重要”
7月21日上午,朱江洪现身顺德,参加《朱江洪自传》发行报告暨签名义卖活动。跟两年前他在顺德演讲的情形一样,现场座无虚席。一上午活动下来,已经72岁的朱江洪依然精神矍铄。他笑言“签名签到手软”,仍不敢懈怠,“这(读者的热情)是对我的关心和厚爱”。
当天在顺德签名义卖所筹约8万元善款,朱江洪以1:1的比例配套捐款,全部约16万元款项将捐赠给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用于职业技术工人的培训教育。
格力电器是1991年由冠雄塑胶、海利空调两间小厂合并而成。冠雄塑胶曾为顺德华宝空调做塑料模具,朱江洪便这样与顺德结下了缘分。
“朱总在冠雄上班第二天,我俩便认识,那时朱总一只裤腿长、一只裤腿短,推着一辆自行车”。顺德容桂总商会会长孙志恒回忆当年的情景说,顺德那时有华宝、科龙、美的三大空调企业,成熟的空调产业链支撑了格力电器初期的发展,后来,格力电器成长后又反过来推动了顺德的产业链壮大。再后来,格力电器在珠海逐步完善了自身的产业链。
为什么当年的朱厂长踩单车?朱江洪说,他这辈子经历的三个企业,都是半路杀出来取代原总经理的位子,而原总经理没有调走,反而留下来当他的助手,企业得到发展。关键是“放下身段,尊重他人,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如初到冠雄,公司仅有的一辆车子接送原总经理上班,他自己则骑自行车上班。
“许多人有能力,但企业也难搞好”,朱江洪说,“一把手”的道德取向、行为标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做企业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企业实质上是修炼的过程,修炼自己的品质、行为。通过修炼,提高员工对你的尊敬。领导人得到员工的尊敬很重要。”
朱江洪回忆称,格力电器创业初期,没钱、没设备、没厂房,怎么让员工跟着你干?以权谋私、背信弃义、听不进别人意见、给不同意见者穿小鞋,这样的领导方式肯定是要不得的,格力能发展壮大凭的都是员工的一股劲。遇到楼上、楼下的货物要搬运,作为总经理的朱江洪也一起扛,走得慢了,还被后面的员工催“走快一点”。
他认为最成功的企业家,要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有智慧。这几项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品德的培养,其他欠缺可以慢慢培养。人的品德不好,则一切都落空。
那么,如何让接班人具备这些素质?国企怎么做好传承呢?朱江洪向第一财经记者说,“企业家要修行,看起来做事业,实际上是修行,按企业、员工、社会的要求来修行,不能说我的性格是从娘肚子里来的,你有责任心,就会想尽办法,你可以改变世界,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
格力还缺什么
“科技救企业”,是朱江洪一直强调的观点。他说,企业与人一样,几十年下来,风风雨雨,肯定有很多毛病。这种情况下,谁能救企业?科技。企业一定要重视科技,重视新产品开发,对科技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事。格力花在科技上的投入,每年至少30亿元。
但格力初期也曾倚重销售,有的销售人员一年收入10多万元。“我把销售人员的收入调下来,如不调下来,科技人员都想跑去做销售。现在格力没有什么销售人员,因为我们在各地成立了销售公司,销售公司是由各地经销商投资的,我们只是派两个监察员巡看。”
回顾在格力的20多年,朱江洪说,自己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格力的国际化做得不够好,出口相当部分是贴牌,只赚一点加工费,品牌价值给别人赚,不过海外的销售渠道、市场推广、售后维修,需要大量投入,可能开始五年、十年没有回报;另一点是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培养得还不够,“培养一个大学生要四五年,培养一个工匠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行,所以从开始就要重视工匠的培养,使他们热爱这项工作,企业需要大量人员投入。”
“我们很多企业‘重科技、轻制造’,做出来的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有瑕疵、不够完美。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匠心制造,专业专注,力求完美。我们现在的培训还跟不上,许多年轻人不想当蓝领,只想坐办公室。”
但是,没有工匠,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朱江洪举例说,飞机外壳都是人工敲打出来的,不是机器压铸的,因为机器压铸的返修率高。“我曾经问中航集团的人,为什么中国做不出飞机发动机?对方说,设计不难,难在做工。因为叶轮很薄,里面是空心的。所以,有工匠,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必须重视工匠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朱江洪专注专业、科技创新的做法,也得到了同行的尊敬。在他的自传中,有一张朱江洪1995年在珠海格力电器工厂内接待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参观访问的照片,两人并肩而行,相谈甚欢。“我们做空调比海尔早,通过中国家电协会的介绍,张总过来格力交流”,朱江洪回忆道。
朱江洪还透露,90年代,他还曾在格力珠海总部接待过另一位“家电业枭雄”——长虹前任董事长倪润峰。长虹后来要做空调,也到格力“交流”。
近年,格力与美的两大空调巨头经常剑拔弩张。但是两大巨头的创始人,私下也有交流。朱江洪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有时会与他聊天,大家会探讨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竞争对手并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朱江洪认为,大家在竞争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事实上,中国三大白色家电巨头,都已是千亿级的大企业。其中,朱江洪树立了“科技创新”的高峰;张瑞敏树立了“管理创新”的高峰;何享健则树立了“机制创新”的高峰。
做自己该做的事
相比两年前,朱江洪目前已辞去大部分的协会工作,只保留了“中国暖通品牌联盟委员会会长”一职。
朱江洪一生低调,外界提起格力,人人知道有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有人质疑他这次出自传,又频繁发声,甚至被个别自媒体炒作为“与某人开撕”。
对此,朱江洪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有的媒体断章取义,自己澄清过也不行,所以他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他举例说,创维空调一出来,有媒体炒作创维空调背后有朱江洪的影子,连珠海市的领导也过问此事。朱江洪无奈之下,找创维的老板黄宏生:“你要给我平反”。没想到,创维澄清后,还有媒体说“此地无银三百两”。
“所以,与其花心思去处理(回应质疑),不如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朱江洪直言,有些谣言不堪一击,“比如说格力电器1995年亏损,格力电器1996年上市,1995年怎么会亏损?”
朱江洪依然低调,但他看准了要做的事也“百折不回”。
7月23日,格力的几百位老员工原本与朱江洪聚会,买了他的书请他签名。不料,被外界炒作、曲解。后来,朱江洪就干脆放弃参加这次活动,聚会自然也就取消了。
格力电器原技术副总经理陈建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外界有几点曲解:首先这次活动是离开了格力的老员工的聚会,没有格力在职员工。离开了格力的老员工有一个微信群,这是群里自发组织的活动,是大家请朱总吃饭、叙旧,不是朱总请大家吃饭,此其二。三是活动的初衷是老员工团购了朱总的自传并请他签名,在聚会上再发给大家。最后,朱总担心此事影响格力而不再参加,董明珠没有从中施加任何压力。
聚会不参加,签名售书却在继续。朱江洪说,他接下来还会在其他地方举行新书发售仪式。因为这本书就像他的孩子,凝聚了他把格力从小做大的24年的心路历程、经验精华。朱江洪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后来者以启发,所以哪怕“签名签到手软”也要坚持。
“我给朱总当助手16年。格力有今天,没有朱江洪是不可能的。”陈建民回忆说,当年跟朱江洪到意大利拜访客户,客户对产品质量很生气,朱江洪发现原来是空调出风口的海绵条没粘紧,回来后严抓产品质量,颁布了总经理十二项禁令。
“朱总很谦虚,在书中,他说格力的成功是全体格力人流血流汗做出的成绩,不是某个人的业绩,就这一点我表示对朱总的感谢和崇敬。”陈建民由衷地说。
交棒后的朱江洪醉心旅行,今年4月,他曾开车2000多公里,从湖北、四川到云南“自驾游”。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每天坚持户外快走1小时锻炼身体,接下来“没有计划,继续旅游”。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