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推出不久的“共享床铺”在北京、上海被相继叫停,从风口掉入泥淖,引人反思。
一段时间以来,“共享”领域风起云涌,跟进者甚多,各类产品井喷式出现,但也生出不少问题——“共享书店”被调侃、“共享雨伞”被倒卖、“共享充电宝”鲜有人问津……资本裹挟的盲目风潮下,共享看上去更像“疯口”。在蹭热点的驱动下,很多项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吆喝着“共享”再说,最后证明不过是新瓶装老酒。
“共享+”虚火过旺,创新成了复制套路,这无疑是一种跑偏。太多事实证明,共享不是万能钥匙,“热点”也远非那么好蹭。一个产品能否生存,不在于其挂靠的是什么“概念”,而在于其为用户解决了什么痛点。共享经济有其内在逻辑,不是所有产品都适用。如今,共享领域的一些产品其实就是短租,却硬要戴上“共享”的帽子,挂羊头卖狗肉,搞得自己不伦不类;也有手机这样的产品,根本就不适合共享,却也想来捞一把金,尴尬结局可以说早已注定。
“共享”不是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不顾自身特点,强拉硬拽概念,最终只会被套路套牢。想要在创新的风口飞起来,恐怕还是要多一些市场调研、技术钻研、产品打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