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和平 家国情怀
陈范有
我的父亲陈范有出生于天津,1917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成绩名列前茅。1921年大学毕业后即参与了部分土木工程设计,并进入实业界。纵观他的一生,一是作为实业家,在我国水泥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二是他和江南水泥厂同仁,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会同德国和丹麦友人,保护了三万多中国难民,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三是用他的专长,设计了很多优秀建筑。位于和平区成都道20号、22号的二层楼房是他的故居,也是他本人在1934年设计建成的。
陈范有自己设计的故居(后和平区成都道20号)
1925年,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建造于家堡水泥专用码头,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他对唐山启新洋灰公司8号窑进行扩建改造,全部土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均由陈范有领导的建筑工程处承担。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梁柱所用各种系数和强度指标,不照抄当时书本上的现成资料,而是将当时使用的材料,通过一系列与实际相近的梁柱混凝土试验,取得切合实际的科学数据。工程中所用的设计图纸,他都亲自复核验算。这座在国内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量最高的水泥生产8号窑,几十年来运转正常。特别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仍然屹立运转,生产出合格的水泥,堪称奇迹。
1933年,陈范有担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董事、协理。此时,在大连的日本小野田水泥在国内市场已占有一定比例。为了发展民族水泥工业,抵制洋货入侵,陈范有极力主张到南方建厂。1936年年底,一个现代化的江南水泥厂在南京栖霞山区建成,万事齐备,只待开工。
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作为江南水泥厂建设负责人的陈范有,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作了准备。为使工厂不落入日寇之手,江南水泥厂董事会在天津召开紧急会,全部董事的态度明确,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并制定了“以夷制夷”的方略。1937年10月底,在战火日益逼近江南水泥厂的情况下,经陈范有提出,天津董事会决定聘请德国技师卡尔·昆德为代厂长,在厂区悬挂德国和丹麦国旗,以求保护。丹麦技术人员辛波当时是26岁的年轻人,作为丹麦公司的代表,他也参加了保护中国难民的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对南京城区和郊区的平民和战俘,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抢掠、强奸等罪行,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为躲避日军杀戮,人们纷纷寻找避难场所,超过三万的难民跑进了江南水泥厂避难。1937年年底至1938年春,德国人卡尔·昆德、丹麦人辛波,在江南水泥厂和中国工人并肩战斗,休戚与共,日夜值班。由于在工厂周围插满了德国国旗和丹麦国旗,日军无法进入,从而保护了难民。
2016年7月,陈范有之子陈克宽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
新中国成立后,陈范有拥护党的政策,工作劲头很足。他致函给周恩来总理,请求解决水泥厂的供电问题。在紧张的开工准备阶段,他亲笔起草了长达56页的厂史,介绍了江南水泥厂的情况,使工厂尽早步入正轨。1950年秋,工厂正式投入生产,为国家生产出了高标号的水泥。经技术改造所生产的“钟山牌”水泥及外销的“五羊牌”水泥,均超过原来的设计标准。1951年,江南水泥公司与中国水泥公司合捐75亿元,购买5架飞机支援国家的国防建设。由于陈范有对中国水泥工业的建树和威望,他被推选为全国水泥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31家大型水泥厂26项技术经济指标竞赛中,江南水泥厂有14项名列第一,建材部为其写了10万字的调查报告,向全国建材系统推广经验。父亲还十分重视技术人员的任用和培养,为我国造就了一批水泥工业的技术人才。在南京,他留下了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流程简洁、原材料能耗低的江南水泥厂,后被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厂之冠”,又称“东方明珠”。
陈范有不但是爱国实业家,还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他一生亲自动手设计、督造的五项重大建设工程有:安徽省石棣县永济桥、天津成都道20、22号二层楼房、重庆道山益里43幢三层楼房、唐山启新洋灰厂8号窑和江南水泥厂。
1952年,父亲陈范有逝世。他立下遗嘱,将自己和子女名下的1004500元股票无偿捐献给国家,还将自家楼房和北京、天津、北戴河、上海、南京等地房产上缴政府,不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鼓励子女自强自立,做国家有用之才。父亲的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朴素作风和良好家风,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使我受益终生。(陈克宽口述金彭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