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苏州最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在苏州嘉盛远大建成投产。据悉,该工厂采用了国内领先的预制构件生产线,每年可生产约150万平方米预制混凝土构件,能够满足苏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多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构件需求。业界表示,嘉盛远大PC工厂的正式投产将帮助苏州打造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推动苏州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嘉宾在苏州嘉盛远大PC工厂投产庆典现场留影
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传统建筑方式由于资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不强、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等弊病,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建筑发展需求。我国建筑业迫切需要一场变革,而这种变革的动力就来源于装配式建筑。”苏州市住建局领导在投产仪式上表示。
一段时间以来,装配式建筑的政策热度持续升温。2016年9月,国务院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发展目标后,各地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建筑业大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州更是把2025年的目标设定在了50%以上。
装配式建筑政策热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的优势正逐渐降低,土地、木材、水等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也不断攀升,这促使中国建筑业必须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中国在预制混凝土(PC)构件生产的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也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刚刚竣工投产的苏州嘉盛远大PC工厂采用的是国内最新研发的生产线,年产150-180万平方米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产品涵盖保温外墙板、内隔墙板、楼板、楼梯板等,可用于保障房、学校、医院、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大型公共建设项目。
嘉盛远大PC工厂的厂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
推陈出新,实现五大变革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把一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件,比如梁、柱、板,在工厂里通过工业化生产线进行标准化生产,并预留安装节点,再运到工地来组装,然后采用一部分的现场浇筑将不同的构件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完整建筑的一种新型的建筑生产方式。据统计,装配式建筑有80%的建筑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只有20%是在施工现场通过现浇的方式完成。
通过引入工业化、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流程,装配式建筑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工地到工厂、施工到总装、技术工人到操作工人、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五大变革。
“装配式建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苏州嘉盛远大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其一,装配式建筑无需搭设脚手架,在节约脚手架用料的同时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其二,预埋了保温材料的外墙板在工厂内一次成型,省去主体结构完成后再敷设保温材料的环节,实现了保温材料与建筑同寿命,并有效避免了外墙漏水、开裂等质量问题;其三,标准化生产的墙板表面光滑平整,无需再抹灰填平;其四,预制构件在工厂内完成生产和养护,可将雨雪天气对施工进度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有效缩短施工工期,生产效率最多可提升80%;其五,通过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实现了信息、数据、成本、质量全流程可控,整个建筑生产的流程管理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由于在构件生产和现场吊装中大量采用机械操作,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在制造成本与传统建筑方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时、减少建筑垃圾、提升建筑质量方面优势明显。”苏州嘉盛远大副董事长丁伟生向记者表示。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优势明显,在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等方面成效显著
“农民工”跻身新时代“高级蓝领”
风吹日晒,尘土飞扬,是传统建筑工人工作环境的通常描述。
记者在嘉盛远大PC工厂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高大明亮的厂房内,5条PC生产线及1条钢筋加工线一字排开,工人身穿统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按照所属工位段,依次完成从钢筋加工到制模、植筋预埋、布料、振动、养护、脱模、检验、入库等工序。工厂地面整洁,机械物料堆放有序,生产过程井然有序。
据丁伟生介绍,装配式建筑给工人带来了四大福音。第一,装配式建筑不需要搭设脚手架,大大保障建筑工人的施工安全;第二,预制构件在厂房内以机械化方式生产,工人作业环境干净整洁;第三,工厂采用团队交替作业,可根据项目强度进行分工,极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第四,产线工人都是室内操作,不受天气影响,且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每月有保底工资,多劳多得,工人的工作生活更有保障。
“从各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趋势来看,建筑业转型关系着国计民生。装配式建筑代表了建筑行业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整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苏州市住建局领导表示。
装配式建筑引入了大型工业化设备,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