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巧夺天工的中国古典智慧,中国传统木艺的灵魂,从遥远的河姆渡时代穿越而来,是比汉字更早的民族记忆。
榫卯结构与汉字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骨子里带着中国先贤的无穷智慧,哲学、物理学、美学,不一而足。认识汉字的人很多,但能任意“差遣”、妙笔生花的人,很少。
只要稍懂些红木家具,就能说出几种经典榫卯的名字;但即使手艺纯熟的工匠,也有可能拿捏不好其“分寸”。榫卯就是这样神奇,入门容易,却很难登峰造极。
识字,是获得中国智慧的第一步;识榫卯,则是探索红木文化的第一步。不同的榫卯就像汉字不同的偏旁部首,相互组合无穷变化,演绎出无数令人惊叹的中国古典家具。
说起汉字,不得不提《新华字典》,这本1953年由叶圣陶先生主持编纂的汉字工具书,几乎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提起榫卯,《中华榫卯》也是永远绕不开的经典。这部囊括了八十一种榫卯结构的榫卯界“新华词典”,是迄今为止最全的榫卯结构知识专著。翻开这部“厚重”的著作,根据目录,可以查阅到每一种榫卯的照片、比例精准的线图,配以深入浅出、冼练简洁的解说,立体生动,通俗易懂,堪称一部无论是红木初学者还是资深工匠都不得不收藏的经典之作。
巧合的是,编写《中华榫卯》的叶双陶先生与主持编纂《新华字典》的叶圣陶先生,名字只差了一个部首。见到一件精美绝伦的红木家具,人们经常给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赞叹。或许,汉字与榫卯,灵魂本就相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