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一则报道,让手机行业背后的代工厂走到了台前,很多人都在好奇的同时,却不知道这些所谓的代工厂的生存法则是怎么样的。
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就来聊一聊长期以来手机行业背后庞大的代工体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手机代工的兴起与黄金时代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代工厂(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指的是原始设备制造商,代工厂是我们的俗称。而它的职责就是负责加工和生产品牌公司设计和研发的产品。
这种代工模式的好处在于品牌公司无需自己生产产品,只要自己掌握最核心的关键技术,负责研发和设计,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能大大降低自己的成本,将自己的品牌附加值最大化。
所以这样的代工模式最早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他们本地区的成本过高,而代工厂则普遍位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东南亚及南美等劳动密集和欠发达地区。
最知名的代工厂莫过于富士康,这个在我国台湾地区成长起来的“代工之王”,凭借来自苹果的代工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商。
从1988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开始,在随后20多年里,富士康几乎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成长。也是从电脑制造业崭露头角开始,富士康中国大陆工厂的规模急速扩大,业务量迅速达到了全世界台式电脑总量的四分之一。而此后富士康也以此为契机成功跻身电子代工新兴企业,并深入到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成长速度,一来要归功于电子产品代工需求的增加,二来也是因为享受了中国大陆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低人工成本的红利。
2011年我国手机出货量达4.55亿台,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18亿台,较2010年增长了175%,超过以往历年的总和。2012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又达到1.82亿台,几乎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6.86亿台的四分之一还多。
到了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首次突破了10亿台,同时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3.2亿台,其中仅东莞的智能手机产业出货量就超过 2 亿台。
面对如此庞大并不断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对于代工行业来说仅仅只有一个富士康是难以满足的,而且这一段时间也是各类中小手机品牌野蛮生长的时候,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厂自然要优先满足大品牌的需求,其他根基尚浅的中小型代工厂就靠着这些中小品牌的订单维持下去。
不难想象,在这个时期,国内的手机代工行业也就这样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头,而这也是国内手机代工行业最辉煌的时候。
代工厂的倒闭只是产能转型的必然结果
但是万物都逃脱不了盛极必反的规律,刚刚经历了辉煌时刻的手机代工行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开始了一轮大清洗。
从2014年开始,智能手机市场虽然增速依旧,但是风向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今年初时,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2017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曾表示,谈起对行业的贡献,小米取得真正的成就是推动了全行业进步,干掉了第一只山寨机,淘汰了弱小,让一群有真正竞争力的公司脱颖而出。
雷军的这一番话正好可以解释手机代工行业这一轮大清洗的原因。在小米之前,国内的低端智能手机市场鱼龙混杂,产品也是良莠不齐,这才给了那些所谓的山寨手机一定生存空间,而之后小米以及荣耀等品牌的入场,让低端手机市场也打起了价格战,低端智能手机利润被严重挤压,东莞的一些手机代工厂,每生产一部手机所赚取的利润只剩下1.75元,甚至有些代工厂为了维持开工,不得不接受零利润加工制造手机的订单。
这样一来,很多资金难以维系的代工厂不得不推出舞台,而随着代工厂的减少,中小品牌也越发难以生存。这两者互为因果,最终的结局就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品牌越来越集中,而代工的订单也越来越集中到几大规模型的代工企业中。没有订单的工厂自然没法就活不下去了,如今的赛龙,此前的兆信,都是这样的例子。
另一方面,代工厂的势衰,也和我国的产能转型大势分不开。
前面我们提到,国内代工厂的兴起,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红利,而这个红利效应在2014年左右就已经难以为继了。国内的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同时新一代流水线工人的效率反而有所下降,相比于东南亚等地,成本优势反而不如。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从“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这是中国制造业产能升级的需求,那些主打低端的手机的中小型代工厂自然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被淘汰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富士康转型的参考价值
然而代工这个行业并不会因此消失,毕竟这很符合当下全球化的趋势,苹果不会选择自己建厂加工,依然需要富士康的存在。只不过当品牌商们不断压缩代工企业的利润时,代工企业同样也要面临转型的抉择。
对于国内的这些代工企业来说,当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企时,第一想到的可能就是外迁,但是外迁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方法,谁能确保在国内发生的这些不会再外迁之地再来一遍?
关于转型这一点,富士康作为电子产品代工龙头,它的一些举措值得后来者借鉴参考。
富士康为从代工商业模式转型,曾做了大量尝试,比如生产自有品牌的手机配件及电视机,尝试向“市场销售”方向的渠道战略,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不过富士康并没有放弃转型的尝试,而是采取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方针,通过并购已有品牌,结合自身垂直产业链优势,完成转型。
去年富士康刚刚收购了日本电器公司夏普,并迅速通过自身制造、物流等优势,以性价比为武器,实现了夏普业绩的扭亏为盈。紧接着富士康又积极收购东芝内存业务,虽然最终这项收购计划以富士康出局结束,但是富士康的这一番努力,让人们清晰看到了它迫切希望从制造服务业到科技服务业转型的愿望。
当然,目前富士康的转型之路还没有结束,但是它已经做出的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尝试,都值得行业参考,毕竟对于代工行业来讲,危机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