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经济:立起法律的“规矩”才有未来
火爆一时的共享经济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巨大,参与者、受益者众多;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奇葩”共享,市场乱象层出不穷,消费者和创业者得不到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面对此种行业现状,唯有真正立起法律的“规矩”,共享经济才有广阔的发展未来
今年年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其中,共享经济的服务提供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图谱涉及交通、餐饮、住宿、物流、知识技能、金融、生活服务共享7大领域,相关手机应用超过了100个。
行业火热催生了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将逐年增长”的热切预期。虽然不乏共享专车、共享单车这样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出现诸如“共享女友”“共享板凳”这样的奇葩应用,以及退押金难和维权难等现实问题。由此可见,共享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能否从制度上解决当前诸多问题,将决定共享经济的未来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百花齐放。
具体来看,共享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4个方面:法律问题、盈利问题、数据垄断问题以及与传统经济相处的问题。
从法律问题来看,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多数制定时间较早,无法适用于共享经济所具有的跨区域、跨行业和网络化特点。同时,共享经济从业人员社保及养老保险问题,电商平台的税收监管等诸多新问题,现有法律条文都没有明确规定,无法厘清相关责任。另一方面,许多监管条例细则与现实情况仍不匹配,导致共享经济企业的业务开展长期处于涉嫌违规的灰色地带,阻碍了市场创新。
从盈利问题来看,目前,从事共享经济的很多行业和企业离不开母公司或平台提供的巨额补贴。从行业早期拓展市场的角度来看,大量对消费者和从业者的补贴能够迅速打开市场,但这种“烧钱”模式如何转化为实质利润则是共享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上,国内一些共享专车平台在减少补贴之后,已经出现客源流失现象。如何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来解决盈利问题,是当前共享企业的心病。
从数据垄断问题来看,在共享经济运营中,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用户数量和交易次数的增加又会作为副产品来不断完善企业的大数据系统,两者相互促进。这种模式如无外界的管控和介入,最终会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发展形成行业垄断。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警惕,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
从与传统经济相处来看,由于共享经济出现较晚又发展迅速,很多监管措施仍不到位。这也产生了大量漏洞,导致部分共享经济从业者逃避了传统商业的税收、社保等义务和责任,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对传统经济从业者的利益造成冲击。共享专车出现后,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爆发出租车抵制专车的事件即非孤例,反映出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
以此来看,共享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努力促进。同时,也应打破传统经济的立法思维和监管模式,根据共享经济自身特点来“立规矩”,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确保共享经济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