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轮家电巨头推动的“营收规模下跌、营业利润大涨”经营转型背后,隐藏着新的隐忧和挑战,那就是“离开持续稳定的规模增长下的利润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营利润只代表过去赚钱能力,而持续营收规模增长,代表的则是未来的赚钱能力。
前段时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众多家电厂商“半年报行情”,如今已经告一段落。虽然很多家电行业的领头羊们,遭遇“营收规模下跌”的现实尴尬,但普遍收获“经营利润大涨”的意外惊喜。
由此这也让众多家电厂商意识到,接下来整个市场的发展和竞争风向标,一定是从追求营收规模化增长,转向一定规模下的经营利润最大化。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都必须要学会向利润要增长、要发展。
但是对于整个中国家电产业来说,当前众多家电厂商面临的“量跌利涨”并非大好局面,更不是未来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转型的大势所趋。相反,在笔者看来,接下来所有家电厂商都面临着一轮“规模与利润”不平衡发展带来的隐忧。
客观来说,当前家电厂商取得的经营利润大幅度提升,形势喜人,释放出中国家电企业的强大转型变革能力。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经营利润提升只是代表企业过去的市场经营水平,反映的是当下市场经营水平。但是,营收规模的增长能力,反映的却是家电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没有当前营收规模的持续增长,就不可能在未来取得经营利润的增长。
由此来看,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厂商来说,经营利润的高低是眼下的能力,而营收规模的涨跌却是未来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家电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的“量跌利涨”新形势背后,则是整个中国家电厂商在一线市场上重新面临“规模和利润”平衡点的考验。
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5-10年,对于中国家电厂商来说,规模化仍然是所有企业都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竞争要素和领跑手段。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就看不到未来可以持续领跑的动力和方向。特别是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在短期内还没有办法真正以“原创性技术”和“先进性管理”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条件下,营收规模的持续做大再做大,将是最大的门槛和利器。
可以说,最近几年来,无论是以松下、索尼、三星、LG为代表的一大批外资洋家电企业纷纷退守中国市场,还是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等家电巨头,纷纷构建第二条,甚至是第三条、第四条跑道,本质上都是因为“规模化”而起。洋家电在中国没有规模化优势,退守所谓的高端市场,却是步步失守;本土家电在中国一直坚持规模化大旗不动摇,才能步步为赢。
由此,对于所有家电厂商来说,在接下来的经营转型过程中,在追求经营质量的显著提升,经营利润的成倍增长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规模化发展的底线和门槛。必须要通过新的手段和方式,建立有质量的规模化增长,和有弹性的利润化提升。
接下来,所有家电厂商此时都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自我满足,必须要在这一轮“重构一切”的大时代、大通道中,重新打造并建立符合当前商业、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竞争力,寻找新一轮的规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