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三秋至此为半,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正所谓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净无片云,地静无纤尘。中秋是中华民族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过得热闹隆重,而且充溢着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这是由月、酒、乐、诗、神话共同造就的。邻紫禁城,居王府井,在霞公府过中秋,可以为全家人“订制”一晚浪漫而特别的赏月攻略。
过中秋,先要读懂中秋。中秋节形成于唐初,这是一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时代,在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到中晚唐,中秋节已是以赏月为中心习俗的全社会的节日了。当然,赏月一般不是独赏,而是亲友、同僚一起,这就附带着“团聚”的意味了。赏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乃至舞蹈伴随的。宋代,中秋赏月的风尚达到高潮,有一种普遍的闲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
霞公府附近就有“赏月圣地”,可以让中秋的月色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中国自古就有许多赏月圣地,比如“二泉映月”、“三潭印月”、“二十四桥明月”等等。霞公府紧邻紫禁皇城,一家人可以在北海公园赏月——明月、白塔、水景,犹如人间仙境。北海赏月早在元代就是皇帝“独乐乐”的特权,作家黄涛在《中秋》一书中对古人于北海之上赏月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元代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记载了元代皇室中秋赏月的盛大场景。己酉(1309 年)中秋之夜,元武宗与众嫔妃在皇家园林的太液池泛舟赏月。太液池就是现在北京城的北海、中海,当时水面比现在要宽广,在皇宫之西。作者如此形容此夜风景:“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皇帝与嫔妃们坐在居中的画舫上,两边有莲舟伴行。莲舟上各设“女军”,是由俏丽女子们装扮成的士兵队。左边船上的女军头戴赤羽冠,身穿斑纹甲,手执泥金画戟,船头飘扬着凤尾旗,这个船队叫做凤队。右边船上的女军头戴漆朱帽,身穿雪氅裘,手拿沥粉雕戈,船头鹤翼旗飘扬,号称鹤团。在这三条船的周围,又有许多彩帛装饰的采菱采莲的轻舟,轻快便捷,往来如飞。当月丽中天、彩云四合之时,皇帝命令开宴。音乐响起,美味佳肴摆上来,身着轻纱的宫女们上前跳起八展舞,唱起《贺新凉》。皇帝如同身临仙境,高兴地对嫔妃们说:“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接下来痛饮美酒,大吃菱角,又令两条船上的女军击水为戏,最后唱着龙归洞之歌而还。癸巳(1353年)中秋,元顺帝也乘龙船在太液池赏月。这次是在湖面架起三座浮桥,每座分三个桥洞,桥上结彩为飞楼,楼上有宫女奏乐。
今天,北海赏月成为了“众乐乐”的中秋生活方式,居住在霞公府更加便捷闲适,从家里到北海公园南门路程约3000米,徒步40分钟,驾车10分钟。北海公园四月至十月20:30停止售票,宜早些时间结束家宴,进园赏月。如果将晚饭安排在王府井全聚德,更能顺路省时,徒步路经夜景繁华的王府井大街,还能为孩子们购买北方的中秋特色玩具——老北京兔儿爷,古时候人们把玉兔塑造成一位可爱又威武的将军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兔儿爷就成了兼神像与玩具于一体的形象。
当然,也会有朋友愿意与家人从容地享受丰盛的中秋晚宴,还能在优美的庭院里一起赏月,在霞公府就有理想之地。无论就近在北京饭店安排晚宴,还是在家中自己烹饪美食,无论晚宴持续得多晚,霞公府的中心庭院都是赏月的绝佳地点。这里周围的建筑物不高,没有“坐井观天”的狭促感,也没有都市惯有的喧闹,是王府井地区难得的世外桃源。院中有丰茂的植物和潺潺的小泉流水,与家人一起安置好茶海与雅座,赏月、品茶、吃月饼、漫谈,度过一个十分惬意的中秋之夜。
中秋之夜,如果时间晚了,亲朋好友还未尽兴,霞公府家中宽敞的生活空间也能为他们提供自在舒适的客卧。另外,霞公府旁的万豪行政公寓近在咫尺,让难得的欢聚可以尽情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