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王府井附近有条河,而且还是紫禁城“以水脉聚龙气 ”庞大风水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霞公府大门外往西200米处,名叫菖蒲河。其实,多年以前北京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比如霞公府门前的南河沿,往北的北河沿、沙滩、海运仓等等,这些名字都与水有关。以水脉作为一个视角阅读北京人文历史,也是颇为有趣的。
天安门东与霞公府之间的紫禁城古河道菖蒲河是外金水河的下游一段,以前因菖蒲丛生而得名,这让人遥想起老北京深邃平和的美,斜阳、彩云、城楼、红墙、流水——构成一幅独具京韵的迷人画面。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节日庆祝活动所用器材的存放问题,菖蒲河被盖了板,上面搭建起仓库、民房,从此菖蒲葱茏、鱼跃清波的“明河”成了“暗渠”。直到2002年,北京市投资5亿元对河道进行修复,菖蒲河又得以重见天日,并建成了今天的菖蒲河公园。
菖蒲河在紫禁城水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宫城水系与大运河水系的连接处。遗憾的是,大运河河道在上世纪被填埋,今天只余北河沿、南河沿、沙滩、银闸等地名,与这条古代运粮河道相关的地方还有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粮仓,这些古粮仓有的还有仓房存世,有的尚余仓墙,有的则仅留下了地名。今天假想,如果大运河还在,水系应该是从霞公府门前经过。
菖蒲河是外金水河的一部分,金水河从天安门前流过,其中的河水“大有来头”。外金水河水源引自玉泉山泉水,从西直门西水关引入,流经皇城大门承天门(今天安门)外。在这条外金水河上,承天门的东西方向架设了两座石桥,即牛郎桥和织女桥,象征天河从天庭大门前流过,而承天门自然被比喻成天庭的大门。
当我们放大观察尺度,会发现北京城的整体水脉在古代风水中更加气势恢弘。故宫博物院王子林先生的《皇城风水》一书中对北京城风水中的水脉进行了详细介绍:“北京城的四方分布着流淌的河水,形成四象加持。东方为青龙水白河,发源于密云山区,南流至通州。白虎水为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注入通惠河,与白河会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发源于山西大同桑干,流入宛平界内,出卢沟桥南流而去。玄武水为湿余河、高粱河、黄花镇川、榆河,均缠绕于京城之北,然后向东流与白河相会。河水缠绕四方,形成前挹九河,后拱万山,正中表宅的格局。水随龙下,自辛而庚,环注皇城,绕巽而出,天造地设,是风水中的‘干水城垣’形势。”
为什么北京的魅力很难用语言表达,因为这座城池是几百年来无数历史名人和普通民众汇集了全国资源,耗费了无数的智慧和血汗建造而成的。人们喜爱北京,不仅因为它的“十步一景”,更因为它的“十步一个故事”。现在北京的自然气候也许不太招人喜欢了,但仍有很多人心系此城,爱恋的理由各自不同,但大多寄托着一份深刻的情怀——这里曾是“天下中心”、“王者之地”,也将继续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令世界瞩目。
在北京,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越是离紫禁城近的地方,越能体会到北京作为古都的纯正历史文化与王者风骨。霞公府是京城一处紧依紫禁城的著名人文宅邸,也是一座建在历史文化之上的传世经典大宅,在它周围的每条街道和许多建筑都蕴藏着历史悠久的丰富故事。霞公府还“共享”着紫禁城的龙脉气运,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深刻精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从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到室内装潢,无论有无建筑经验的人,都能从霞公府感受到一种泰然自若的龙脉气场。
对于“住在北京”,有很多不同的定义,而生活在霞公府的人可以说:“我住在北京的龙脉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