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到京城优越地段的顶级居所,王府井里“隐于市”的霞公府就是离紫禁城最近的一处。霞公府南侧的小街叫霞公府街,这条街既短也窄,路南是负有盛名的北京饭店,路北除了霞公府还有北京万豪行政公寓。如果你走出东边的街口,眼前豁然正是王府井大街,正前方是东方新天地的商场大门。当你感受现代城市琳琅满目的同时,有没有兴趣穿越时光,去看看百年前这里的情景呢?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这个叫做霞公府的地方有着丰厚的人文往事,让我们从几个人物讲起。清光绪时期有位著名的学者叫朱一新,历任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他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也曾经直言遭贬。朱一新还是广州广雅书院的山长(即校长),广雅书院就是今天中山大学的前身。朱一新著书很多,其中《京师坊巷志稿》作为《光绪顺天府志》(顺天府即北京地方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谈及了霞公府名字的由来:“昔霞公者,公爵也,宅居巷内,是其名所由来也。”这也是今天人们提及霞公府常常引用的典故。但《京师坊巷志稿》全书十多万字,提及“霞公府”的内容只此一句,这位“霞公”是谁也不得而知。让我们穿越百年历史,继续寻找。
霞公府街原称“理藩院后胡同”,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从“理藩院后胡同”这个名字我们很容易得知,今天北京饭店西侧老楼就是建在当初理藩院地基之上的。而北京饭店的高层新楼所在位置,也就是当年理藩院的隔壁曾是一座王府——温郡王府(前身是清太宗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的襄亲王府),1896年为筹办铁路总公司,温郡王府被收回,建为京汉铁路局。1974年新建为北京饭店东侧新楼。
清宣统年间,“理藩院后胡同”改名为“霞公府街”,此“霞公”便是爱新觉罗·载霞,他是康熙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之后。清代《啸亭杂录》记载,愉郡王府本来在地安门三座桥。但愉郡王的后人爵位递降,到了载霞已是奉恩将军,后来搬至王府井。不过,载霞的儿子溥钊被过继给本支王爷载灿为嗣,沿袭国公,因此爱新觉罗·载霞本人也被尊称为霞公,他的宅邸因此得名“霞公府”。民国时期,霞公府一直作为铁路局的办公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霞公府街15号曾是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霞公府公寓的所在地。老舍、赵树理、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侯宝林等许多文艺界名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他们出色地领导了国家恢复时期的文艺整顿和复兴工作。老舍先生的许多作品就是在霞公府进行创作的,如《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茶馆》等。
今天,国运升腾,在北京这座富饶而绚烂的现代化大都市里,“霞公府”这个名字依然存在,并且更加受人瞩目。2011年,北京饭店二期工程从紫禁城旁的这块风水宝地中拔地而起,其中的公寓部分重新被命名为“霞公府”。建造者们满怀理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将这里建成王府井里一处幽静华美的世外桃源——京城巅峰人士的顶级居所。
霞公府不仅地理位置优势凸显,而且自身气度超然,霞公府房屋均为三居至四居的精舍大宅,主力户型面积在430平米至590平米之间,空间开阔,布局方正。在紫禁城旁,拥有如此广阔的居住面积,能让巅峰人士的生活更加优越、从容。霞公府的一面是“感性之美”,在于规划设计中被艺术大师赋予了独特的艺术气质;霞公府的另一面是“理性之美”,在建造中云集了世界领先的人居智能技术和人性化设施。
霞公府是一座建在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顶级居所,新的居住者将在这里继续书写不同凡响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