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红木朋友圈都在盛传世存最大的海南黄花梨千年老料巨木惊现江湖,并被有岭南鲁班之称的伍炳亮先生购藏。这在海南黄花梨材料几近绝迹的今天,不啻为一颗炸弹,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都想一睹稀世海黄巨木的真容。更有知情人士称,这根海黄巨木其实原本就曾为伍炳亮所有,今天算是“物归原主”。这其中到底有何曲折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到有中国第一侨乡、中国红木家具之乡的台山走访了伍炳亮本人及几位知情的业内人士。
与国宝级海南黄花梨千年野生老料巨木重逢,伍炳亮感慨万千
重逢 —— 存世最大的海南黄花梨千年老料再现江湖
时光倒回到1994年,那年的一天,伍炳亮收到了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消息,在海南惊现出一根长420多厘米,重达700多斤的稀世海南黄花梨油梨老料。根据伍炳亮长期以来的从业经验推断,如果该消息属实,这根老料起码生长超过2000年以上才能有如此体量,并且是存世的海黄老料中体型最大的。伍炳亮马上联系卖家,让对方尽快将这个举世罕有的大料运过来。
当伍炳亮第一眼看到这根老料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根老料不仅口径大、尺寸长,而且那经历过千百年风化才能形成的皮壳,暗暗地渗透着一股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这是伍炳亮见过的海南黄花梨野生林材料中前所未有的,他断定此料树龄超过2000年以上,当即高价买下。几年后,一位爱好海南黄花梨并致力推广海南黄花梨文化的挚友收藏家多次表示,希望能收藏该材料。为了成全挚友,伍炳亮忍痛将此老料出让了。但在内心深处,伍炳亮一直以来对这件稀世罕见的海南黄花梨大料念念不忘,脑海里不时会出现它的形象,那是一种魂牵梦绕的感情。
伍炳亮向同行介绍分享与国宝级海南黄花梨千年野生老料巨木重逢的传奇经历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近伍炳亮与这位挚友藏家沟通的时候再次提及该老料,对方被他那深深的情怀所感染,最终取得了共识,友人愿意将之割爱出让回给伍炳亮。当这根存世最大的海南黄花梨老料运回台山伍氏兴隆,再次出现在伍炳亮面前;当9个员工将它从车上合抱抬下来的那一刻,他再也无法掩饰激动的心情,快步上前深情地抚摸着老料的皮壳。那一刻,伍炳亮感觉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回自己怀抱一样。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伍炳亮表示未来会将这件千载难得的海黄老料陈列于在建的伍炳亮海南黄花梨艺术博物馆之中,让更多人更加深入了解祖国海南所产的国宝海南黄花梨的历史与文化。
回顾 —— 走遍海南,海黄之美改变人生
要理解这根海南黄花梨千年老料的意义,需要我们回顾伍炳亮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这种回顾其实也是对中国当代高端黄花梨传统家具行业历史的回顾。伍炳亮的前半生,基本就是一部与黄花梨相依相伴的传奇人生。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间有不少人开始从事搜购老旧家具等。怀揣不足两百元的“创业资金”,伍炳亮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做起了古董家具的生意。他经常趁着早凉,踩着自行车在台山、广州附近方圆百里走街串巷搜购家具。而与黄花梨的结缘,也发生在这搜购过程中。
1981年,伍炳亮去了一趟海南岛,走遍了岛上的各处村寨,既为搜购老家具,也奔着一种最为珍贵的传统家具用料——“海南黄花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次年一次前往三亚崖城地区,伍炳亮终于见到了这一堪称传说级别的美丽木料。
海南黄花梨月洞形棚架床(伍炳亮作品)
多年以后,回忆起当时见到的海南黄花梨,惊叹于它的瑰丽多姿,伍炳亮说他“深为折服”。而这次的经历,对他的人生也可谓意义重大。“它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拉开了我人生中大量收购海南黄花梨老家具和材料的序幕。”伍炳亮对此念念不忘。
创业 —— 穷搜博采,精工匠心仿古器
在搜购老家具的过程中,伍炳亮特别留意于一些款型经典的家具,在自己心里逐渐树立一个“经典家具”的蓝本。凭着在心里建立的这个标准,在一堆家具中,他可以不费力地从中挑出最经典的造型。
这种审美眼光,或许更应该称为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只能在无数的实践历练中产生。对于收购回来的老家具,伍炳亮并不像别人一样急着拿去倒卖赚差价,而是潜心研究,有时更是反复拆装,从整体造型到榫卯细节,去把握传统家具的各种设计精要。
而在这时,国内外也随之掀起了一股收购明清家具的“热潮”,一些品相完整,拥有经典款式的老家具在短短的几年间几乎被搜购一空。受此影响,伍炳亮的老家具收购生意也受到影响,他感到越来越难买到让他“看上眼”的老家具了,这期间他收上来的家具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伍炳亮开始萌生去修复缺损老家具的想法。这个想法最终促成了他建厂置业,兴隆红木工艺厂就此诞生,主营就是传统家具的修复仿制。
巅峰 —— 无奈的辉煌,从海黄到越黄
企业成立伊始,大批的仿制改良作品便不断问世,而在用料中,伍炳亮最为珍爱的还是海南黄花梨。虽然彼时材料资源相对还比较充足,但同样来之不易,大多是来自于海南当地经砍伐后遗留在山上的弯弯曲曲的树头、树根,以及一些村寨里的盖房老料和农具、家具上拆下来的老料。
由于有之前在海南大量收购黄花梨材料的经历,当时的伍炳亮,在业内拥有的海南黄花梨材料数量颇为可观,所以他早期制作的海南黄花梨家具作品,在用料方面都十分精良,厚重宽大的板材屡有使用。这样做了几年之后,随着海南黄花梨资源逐渐枯竭,通过原先的渠道已经很难再找到好料了。
就在这时,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越南黄花梨开始大量引进国内,这给了彼时这遭遇材料困扰的伍炳亮形成个人家具作品风格的历史机遇。在此期间,他开始利用丰富的越黄资源,从各种图籍、字画、瓷器、青铜器乃至老家具残件中汲取造型、雕饰题材等创作灵感。经他设计制作的明式黄花梨仿古家具,鉴取了传统广作家具的一些特色,如用料沉重,偏于壮硕浑厚,整体风格意味更贴近于汉唐时代的石雕,而有别于纤秀单薄的明式文人制器。特别是他的一些大型明式床榻、桌案,更是豪迈大气,代表了伍氏明式黄花梨家具更高阶段的艺术成就。这种开拓既有别于他人,也有别于传统,可谓开辟了明式黄花梨家具艺术的“豪放”一派。
相比以往大量采用海南黄花梨的高仿时期,此时的伍炳亮家具制作开始进入到艺术再创阶段,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积淀与理解,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进入到一种巅峰状态,个人风格明显成熟。但是,海南黄花梨的缺位使这个巅峰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无奈的辉煌,也成为伍炳亮的一个心结。关注更多资讯可搜索微信公众号:scjbq2016
变法 —— 一木一器,再铸海黄荣光
进入新千年之后,伍炳亮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对传统家具的改良创新已近乎炉火纯青,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家具流派风格融会贯通,并加以改良创新。这些家具大多属于依托传统、融合时代的一种艺术新创,很多款型在历史上找不到原样可加依照。
积数三十余年来专业生涯的经验所得,伍炳亮系统地总结了“型”、“艺”、“材”、“韵”四点,成为仿古家具的设计制作和评判准则。他将这四点理论贯穿始终,其家具作品以“型精韵深、材艺双美”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高度而闻名全国。
近几年来,已经颇具经济实力,并具有充分专业自信的伍炳亮不惜代价,重金购进市场已经极为稀少的海南黄花梨老料,在加上自己以前的一些积存,严格按照“型”、“艺”、“材”、“韵”这四点准则来开料设计一批海南黄花梨家具。因为海南黄花梨价位的居高不下,这样成系列地设计制作海南黄花梨家具,在业界十分罕见。对伍炳亮自己而言,这距离他上一次成规模地做海南黄花梨家具,也足有十余年之久。
相比过去而言,伍炳亮近年的这些海南黄花梨家具作品,在工艺手法和制器风格上都有所突破。其中有些家具更为“一木一器”,采用全榫卯可拆装的驳接手法,制器风格偏于精工细谨,将“型”、“艺”、“材”、“韵”都发挥到极致。通过这种“变法”,伍炳亮从中完成了对自己制作水平的一次检验和艺业创作经历的回顾。另有一些大型的海南黄花梨床、案,则延续了他雄浑大气的惯有风格,但在细节上更为审慎,比如罗汉床腿足的锼挖兜转,处理得更为优美精到。对于今日的伍炳亮而言,海南黄花梨也已非简单的一种材质,而更应视同挚交老友,承载了自己从业三十余年来的经验记忆。
在过去短短的一二十年里,海南黄花梨由盛而衰,资源很快被消耗一空,相应地却没有涌现多少精品家具予以传承。面对这个状况,伍炳亮坦言:“在起初的创业中,海南黄花梨带给我们的是财富,使我们在业内得以立足。但限于当时的制作工艺水平,我早期制作的那批海黄家具,并不能让自己满意。而在今天,看到海南黄花梨资源的枯竭,我更觉得有责任去为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用最严谨、最负责任的态度,去做一批既对得起前人,又经得起后人检验的家具出来,真正赋予这些木材第二次生命。”
仿佛是一种宿命,一种隐喻,也更像是上天对伍炳亮苦心经营三十多年,为中国传统家具传承呕心沥血的奖赏,今天,这根分离多年的黄花梨千年老料用回到了伍炳亮身边,犹如魂萦梦绕的情人重逢。这几天大量到访的来宾与客人,都驻足观赏暂存在伍氏兴隆大门前的这根巨型老料,每个人都由衷地发出惊叹,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或者与其合影。伍炳亮希望通过这根稀世罕有的海黄老料的展示,能引起大家对于海南黄花梨的关注与热爱,并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艺术价值,如此,他与那位挚友收藏家都将深感欣慰。我们更期待伍炳亮海南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建成后,这根国宝级海南黄花梨野生林老料巨木作为镇馆之宝陈列面世的那一刻,相信它将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着其千年的生命,并在未来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生发出更深刻的意义。(原文刊载于《深圳特区报》 文/刘源屏 占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