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所有的浪漫情结,大约源于奈良樱花飘落的四月天。关于武汉所有文化的情怀,大概源自候鸟般学子迁徙的流火七月。然岁寒清暮时,美的取暖器“以爱之源,一路向北”暖心公益之旅走进武大,走进华中科大,不为樱花,不为学子,只为把高校作为第二个家的他们而来。
华中科大,宿舍中的守门人
印象里的宿管阿姨,一定是学校花钱雇来跟我们作对的。又或者是他们每天闲坐着,无聊到发慌,就拿我们开涮。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当学校还在睡梦中,他们就已早起为我们打开寝室大楼的门;当我们去上课时,他们待在枯燥的值班室里确保我们的财物安全。他们大多已经霜染青丝,却陪着我们,年复一年地做学生们的守门人。
王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她的工作时间表:从每天下午五点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是一班,一天工作时长12个小时以上。五点开始上班后,先看看寝室楼周围的情况;从五点半开始在门口立岗,防止一些推销人员和小偷进入,直到六点半结束;六点半以后才开始吃饭、打水,但也要时刻注意着门口;八点十五分到九点继续在门口立岗;晚上十点钟巡楼,查看寝室的就寝情况,并且把信件给同学们送过去;第二天早上五点半起来,六点半去寝室楼巡逻……零零碎碎的事情把王阿姨的日程排得相当的满。
张阿姨在华中科大做宿管超过十年,采访她时,她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边聊边关注外面的情况。她告诉我们,她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大概就是“插在门上的钥匙一定要及时拔下来”,“一定要记得关饮水机”,“一定不能在寝室使用电吹风等大功率违规电器和升温电器”,“一定要按时关灯”……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觉得她们不讲道理。直到有次,一个女生忘记拔掉吹风筒,又把它搁在被子上吹着。刚好张阿姨巡逻经过,闻到一股烟味,立即撞开门闯进去,才避免了一场火灾。从那以后,大家才明白,这些唠叨,都是对他们最温柔的爱。
武汉大学,饭堂里的喂养人
每所学校还会有另外一个普通的职业——饭堂阿姨。只要在我们上学期间,她们都会凌晨4点起床,不管冬寒夏暑。一位饭堂阿姨说:“做这行的,要起早,所以一般年轻点坚持不下去的就改行了。”而坚持下来的,多是因为一份爱。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也喜欢校园的工作。
陈阿姨是饭堂里的洗碗工。她每天早上6:40就到了,一直到晚上学生吃完宵夜洗完碗,大概晚上10点左右才下班。日复一日,陈阿姨的手早在水中泡得有些浮肿。但是陈阿姨笑着打趣:“这些娃娃都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就是给他们做家务,哪有哪个娘嫌自己工作又累又脏还挨饿的呢?”我们帮着她们一起洗洗碗,我和阿姨开玩笑,今天把这辈子的碗都洗了。阿姨感慨:“对,你们的手要用来做学问的,洗碗就交给我们这些没什么文化的。”
许阿姨在饭堂窗口抖勺打菜,一呆就是十来年。看似轻松的活,里面全是学问,阿姨有些许骄傲地指导我们。大概所有学生对打菜阿姨的不满都源于那一手抖,满满的一大勺菜只剩一半,实在小气。但阿姨说:“我也想给孩子们加多点菜,但是给了前面的,后面的同学可能就吃不上了,而且容易造成浪费。”给学生打菜多年,阿姨们有了许多心得。根据季节的不同,学生的喜好,饭菜的成本来研究菜色,并定期更换部分菜品,许阿姨说她自己会带个笔记本,登记每天饭菜供应和需求的状况。多花点儿心思,孩子们就可以吃得更开心,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为全国高校人数最多的城市,对于学子而言,武汉更像一个中转的驿站。他们的停留,只是为了更好地向下一站进发。而只有他们,留守在这里,年复一年地目送长大了的孩子走出去,又迎来他们新一批的娃娃。
临走前,爱心小分队颇有默契地为他们送去了美的取暖器,感谢他们曾经温暖了我们校园的生活,也希望他们能在温暖中度过每一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