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天哪,竟然是我们的先祖在新时代晚期就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锅。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先民就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甑——就是在鼎或鬲器上造个蒸食的屉笼,上再加盖,共同组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锅。距今6000多年前的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就出土了这种蒸器。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了稻种的遗留物以及鸡、鸭、豕、鱼的残骨。从考古发现可知,隶属于稻作文化圈的天门先民是很富有智慧的,他们用陶甑蒸制米饭时,在米饭上放入鸡蛋或萝卜,米饭和菜同锅蒸熟,可谓即省时间,又节能源。
不愧是起义军----军粮也创新
蒸菜,据史书记载,源于王莽是时代。话说当年王匡和王凤在竟凌起义的时候,起义军比较贫寒没有东西吃。靠挖野菜为生,当地农民为了支持知道后,踊跃先出了捐出了少有的粮食,但是还是不能够起义军填饱肚子。起义军就想到一个办法吧粮食磨成粉,与野菜拌在一起蒸熟。将难以下咽的野菜变的非常可口。起义军度过了难关。天门蒸菜由此传开,老百姓称之为“匡凤菜”和“绿林菜“。
医生最有先知,蒸菜最营养。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述的清蒸的烹调方法和清蒸鳊鱼的作法,又当是天门清蒸法的历史延伸。
时代更替,蒸菜不休。
到了三代(夏商周)时期,这里又出现了青铜甗[yǎn],这是陶甑的演变,由陶质转为青铜质,蒸的速度加快了,蒸的方法也有了相应的改进。
到了汉代,铁釜出现了,天门的蒸法又有了新的延续。无论饪食器具如何改变,天门的蒸总是与时俱进,因器尽善。展开天门蒸菜的历史画卷,我们感受到的是天门之蒸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延展性,它从未因为朝野变色、江山易主而步入歧途甚或销声匿迹。
方外人修身养性,唯“蒸“上选。
也许是蒸菜有着与生俱来的清淡素雅,僧人多嗜斯味。东晋高僧(公元314-366)支遁是佛教中国化时标志性人物,也是中国般若学创始人,顿悟学倡导者,他在天门驻足于西塔寺时,就对当地的蒸菜情有独钟。在他的影响下,蒸菜在寺院僧人中流行开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寺院菜发展史上,蒸菜当是寺院菜中最早一族
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和他的恩师智积禅师,因长住于天门西塔寺中,朝夕与寺院旁的荷湖相伴。
他们喜食湖藕,撩人的荷湖不得不使他们在湖藕上寄情用功,终于烧制成了清新爽口的藕蒸菜。
蒸菜竟然还有这么多孩子?
从此陆羽的藕蒸菜从寺院传到民间,由素菜向荤素之间转移。天门蒸菜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制作方法,归纳起来可分八类,即粉蒸、清蒸、炮蒸、包蒸、封蒸、扣蒸、酿蒸、造型蒸。
天门蒸菜的诸多好处,实得益于烹饪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天门厨师把蒸菜推行于天下,使天下蒸道大行,这不仅利于人们的健康长寿和美味享受,也是对传统烹饪一些弊端的有效改良。
蒸菜还是高贵的存才!
过去,蒸菜蒸饭通常是在节令时敬献给“尊长”的一种食物,逢年过节、生辰寿诞时要做蒸菜蒸饭敬祭祖先,上亲亡故时做蒸菜蒸饭敬祭亡灵,红白喜事时做蒸菜蒸饭宴请宾客,都是表示尊敬、尊重的意思。
蒸菜原来还有这个意思?亲们你知道吗?
中国人最讲究谐音,“蒸”字的谐音是真,也是争。蒸菜最讲究是“气”,过去有句老话,叫爹争爹气,娘争娘气,饭甑底里跑了气。所以“蒸菜”、“蒸饭”的蒸字,谐音为“真”和“争”。真是讲究真实,对人要真诚,办事要认真,都离不开这个真字。至于争就是争气的争,有事业心,有上进心不给家人丢脸就叫争气。
哦!原来是这样啊
久而久之,吃蒸菜、蒸饭的习惯便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特定的那些习俗被渐渐地淡忘,而吃蒸菜蒸饭的习惯却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