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该规划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方案,也为中国制造企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一些制造业龙头企业已经脱颖而出,在转型升级的路上率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9月,在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四川长虹赫然在列。
提到长虹,很多普通消费者还停留在“电视企业”的认知中。但实际上,在家电领域,长虹旗下既有黑电也有白电;既有直接面向用户的终端产品,也有为产业提供支撑的核心配件。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至今,华意稳坐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意压缩实现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2.91%。华意压缩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已经成为“中国创造”的一张名片。
中国制造的“软肋”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我国制造业现状的概括简洁明了,而这种现状也是规划出台的背景和原因。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家电强国,产业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尽管如此,同其他制造行业类似,中国家电产业同样存在着核心技术的缺失、发展受制于人的情况。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实际上一直从事着工业品的组装、装配工作,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赚取十分微薄的利润。
早在2013年,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刘长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举例说,据有关机构测算,每台iPhone手机价值贡献中,美、日、韩分别凭设计和技术获得49.4%、34%和13%的利润分成,组织生产的中国不到4%。从国际分工看,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为主,在高增值环节竞争力不强,出口商品质量、档次、附加值还不高,企业研发、设计、服务等核心竞争力还不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依赖国外企业。仍然以iPhone为例,中国企业在芯片、屏幕等核心部件方面的制造能力仍然欠缺,而iPhone软硬件的设计仍然在美国完成。
此外,在有些领域,尽管技术上已经达到甚至领先国际水平,由于中国企业是后来者,品牌积淀尚无法与西方知名品牌相抗衡,因此推进品牌的建设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之一。
当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已经站在世界之巅的“中国制造”。长虹旗下的华意压缩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压缩机制造企业,如今也正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有望成为全球压缩机领域的绝对霸主。
(华意压缩自动生产线)
华意压缩的启示
华意压缩是中国最知名的压缩机厂商,2008年四川长虹入主以来,华意压缩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资源整合,推进各生产基地技术、市场、采购等方面的协同,充分整体发挥规模优势,逐步增强了在行业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经营规模跨越式增长。
据悉,2010年华意压缩年产量为2093万台,销售额为41亿元,冰压产品年生产总能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2014年华意压缩年产量提高到3795万台,销售额达到70亿元,冰压产品年生产总能位居全国、全球双第一。目前,华意压缩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超过35%,是博世西门子、利勃海尔、伊莱克斯等国际品牌的主要供应商。在国内,华意压缩与海尔、海信、美菱、美的等主要冰箱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长虹的入主一方面实现了冰箱产业链的纵深式发展,增加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互补,从而强化了行业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操作,迅速扩大了华意压缩的资产规模,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提供了保障。
据华意压缩常务副总经理吴巍屿介绍,经过多年的纵横捭阖,目前华意已经形成了“两洲四地六工厂”的格局,在江西景德镇、浙江嘉兴、湖北荆州和西班牙巴塞罗那总共拥有六家工厂,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十分明显。
华意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并未掉队。华意压缩董事会秘书王华清透露,华意有意进一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能更精确地完成质量控制的工作。“未来我们会借鉴长虹智能示范工厂的一些成功做法,引入条码管理系统、PPCO制造的执行系统等,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完成智能化改造,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随着一系列转型升级新举措的落实,华意压缩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华意将成为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压缩机企业。”吴巍屿坚定地向记者表示。